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曾寫道:“人類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條路:一輩子不斷學習,不斷改變,不斷打造全新的自己。這種改變不只是知識,還包括自我認知和性格。”
近年來,身心靈修課程日益流行,人們渴望通過修身養性、心靈成長來實現自我提升和內在平衡。這讓一批商業投機者嗅到了可乘之機,在混亂無序的情感咨詢行業,“蛻變”、“成長”成為屢試不爽的銷售話術,一步步進行洗腦,使消費者掉入他們精心設計的營銷陷阱。
多位消費者向《消費者報道》表示,當自己從情緒低谷中走出來后,才意識到曾經被所謂的“導師”、“咨詢師”PUA及誘導消費。
不知不覺“被PUA了”
在心理學層面,當一段親密關系出現裂痕或猝然告終,通常被動接受結果的一方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痛苦,同時對自身的不足也尤為敏感。正統規范的心理咨詢服務多會從自我認知、成長、認清自身價值去著手。
然而,情感咨詢機構所提供的學習內容往往相對膚淺,而且出現了驚人的“不約而同”,尤其是價格偏低的服務合同。
多位消費者對《消費者報道》記者稱,最初接受咨詢服務時,“導師”基本都讓他們更換微信頭像、朋友圈背景,在朋友圈營造積極向上、陽光開心的形象。服務開始不久,“導師”便開始有意無意地不斷以學習、成長的名義游說他們簽更高額的服務合同。
為了挽救婚姻,2024年1月1日,山東的夏薇(化名)在廣州有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下稱“有物文化”)“導師”的游說下,簽了第二份合同,合同額為5.54萬元,內容包括《破除被動 讓他再度愛上你》、《做高情商女人 從情緒管理開始》等6個數字課程。而此時,距離她簽第一份合同僅過去6天。
夏薇對《消費者報道》記者回憶:“導師說課程內容偏實操,還夸我執行力強,雙管齊下效果會更好。就像得病,如果只是止疼而不消炎,病根還在、容易再犯,需要深度地去做。”
而更多消費者則是在擔心失去感情的恐懼和導師夸大服務效果的承諾下簽約。“這些人挺會PUA的,讓我燃起很多希望,但事實是他們的服務做完并沒有什么實質性作用。”廣州的古煊翊(化名)對《消費者報道》記者表示。
難舍與女友的感情,古煊翊在兩家情感咨詢公司“買單”。2024年6月24日及2024年8月11日,他先后和山東迦禾咨詢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山東迦禾”)、天津泓悅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天津泓悅”)簽下4份、2份合同,合同總額分別為52580元、35980元,合計88560元。
“我挺害怕和女友的感情就這樣結束,所以什么方法都想試試。”對于為何連續選了兩家情感咨詢公司且各自簽下多份合同,古煊翊總結道:“這些公司的宣傳極具誘惑性,會販賣分手的焦慮、激發消費者的痛點。他們的銷售人員幫我分析情感問題時不斷勸說不要放棄復合,對情感挽回的復雜性、服務可能難達預期效果等風險絕口不提,而且會把導致分手的問題全部歸結于我,進而引導我去填補這個情感缺失。”
古煊翊告訴記者,其“導師”最經典的話就是:“你這事都已經這樣了,咱們不能半途而廢。去實地進行關系介入,就好辦了。”由于與升級服務有關的“咨詢”服務均通過電話進行,而當時對“導師”毫無懷疑的古煊翊并未錄音,這為后續維權帶來了難度。
在兩家公司提供的實地介入服務(即去其女友家面談)中,古煊翊和女友及女友家人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兩人感情徹底告終。
“我向山東迦禾交了13800元的‘雙向介入費’,三四天后‘導師’又說需要實地介入,時長三天、收費33000元。他們還稱,只要一見面就能挽回得差不多。帶著他們敲開女友家門后,我被要求回避,半小時后后責備我很多情況沒有告知、讓他們很被動,然后又提出對我進行價值13800元的‘專門輔導’。”古煊翊說。
這次挽回行動失敗后,古煊翊又和天津泓悅簽約,幾乎同樣的故事再次上演。“我選擇了價值3980元、為期21天的服務后,‘導師’聽完我的訴說直接說‘不去實地不好解決’,讓我又交了32000元錢,隨后帶我去了女友家,女友媽媽當場發脾氣,我們雙方起了些爭執,但在現場的情感咨詢老師并未予以阻止,反而埋怨我找的前一家情感咨詢機構埋下問題,此后便沒有什么實質性服務,合同到期后又游說我再付款。”
古煊翊認為,本身分手就夠難受的,但這些咨詢公司給了他一次次希望,最后卻以一次次失望、人財兩空告終,“還不如來個痛快的、直接分手。現在受了雙倍傷害,更難受。”
反思在情感咨詢機構的消費經歷,多位消費者都表示傷心、失望。他們認為,情感咨詢機構不僅讓他們損失金錢,還帶來了感情二次傷害,“就算挽回不了感情,能幫人走出情緒困境也好啊,但是并沒有。”一位不愿具名的消費者對《消費者報道》記者如是說道。
心理咨詢師王君對《消費者報道》記者稱,感情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和走向,心理咨詢的指向是接受、接納、鼓勵、安慰、陪伴,讓來訪者“擁有不怯懦,失去能坦然”。如果心理咨詢過程中有任何暗示、推銷或者貶損,讓來訪者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一敗涂地,而求助的機構或個人是自己的救命稻草,那就不是心理咨詢了,而是商業化的行為。
擦邊的“性商”課
性話題是兩性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情感咨詢機構向消費者提供的指導方案或學習課程中均含有與性相關的內容,其中甚至有不少“擦邊”內容。這些內容多打著“女性魅力課程”等隱晦的旗號,有的更直白點,直接稱為“親密關系指導”、“性商”。
一位不愿具名的消費者對《消費者報道》記者稱,性商是她的“導師”最主動、賣力推介的內容,其余正題內容則需要她主動去咨詢,而給予的回復又很“敷衍”。
(多家情感咨詢機構有性相關的課程 圖源:消費者提供)
夏薇與有物文化簽的合同也含性商相關內容。“性商就一個主題:滿足對方的需要。我記得數字課程中講過角色扮演甚至國外的‘換妻’等內容,稱要滿足對方的各種需求,如果他不滿足就會出去尋找滿足。”
這些“性商”課甚至有線下課程。
2024年1月22日,夏薇與廣州有物簽下第三份金額為20萬元、所謂的“定制服務合同”,該合同含性商線下課程。在她承擔交通、住宿等費用的前提下,女“導師”從廣州飛到她所在的山東某城實地上課。
“比如她會跳一支舞,然后讓我看一遍并跟著學,還有對著男性性器官模具演示相關手法。”夏薇回憶課程內容時表示。
當下,性學研究在國內已逐漸成為一門無需遮遮掩掩的科學,臨床心理學專業亦有性心理治療。不過,復旦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中心心理咨詢師陳倩對《消費者報道》記者介紹,心理學領域并沒有“性商”這個詞,專業的性心理治療內容是具有科學、教育性質的,“市面上性相關的課程內容可能更多是偏引誘、色情性的。”
有消費者向《消費者報道》記者表示,“導師”有時候會或明示或暗示地“指導”其以性行為作為修復關系的方法之一。消費者出示的聊天記錄顯示,“導師”的話也較為直白露骨。
(“導師”有關性的露骨推銷 圖源:消費者提供)
正是因為情感咨詢服務中涉及較多隱私的內容,很多消費者不愿意或羞于對外曝光,只能選擇不了了之。這無形中為情感咨詢行業亂象蒙上了一層遮羞布,也讓更多不了解內情的消費者“前赴后繼”地墜入陷阱。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13-409-0.html起底情感咨詢亂象②|被PUA的失意者,擦邊的“性商”課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