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宣傳主題為“科學防癌?健康生活”,旨在通過普及癌癥防治科學知識,倡導群眾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癥風險因素;鼓勵高風險人群主動參加癌癥篩查,促進早診早治;指導癌癥患者及時接受規范化診療,并定期復查。通過全過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生活。
為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發揮主流媒體責任與傳播優勢,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癌癥防治全民行動”,每日一個主題,涵蓋甲狀腺癌、肺癌、胃腸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宮頸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縱隔腫瘤等,邀請14名臨床專家對腫瘤防治相關知識進行科普,同時從產業觀察視角出發,探討如何通過政策和產業的結合,更好地為腫瘤患者診療提供助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
肺癌是世界各國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男、女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順位中均位居首位。2022年我國肺癌新發病例106.06萬例,占全部惡性腫瘤的22.0%,死亡73.33萬例,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 28.5%。
針對肺癌的成因,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胸外科行政主任、上海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副會長沈曉詠向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約80%~90%的肺癌與吸煙有關,吸煙與肺癌密切相關;大氣污染、職業暴露也是肺癌的主要誘因;慢性肺部疾病史、遺傳因素在部分肺癌發病中起作用。此外,營養因素、心理問題、肥胖問題等均會對腫瘤的發生發展產生影響。”
《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明確到2030年,癌癥防治體系進一步完善,危險因素綜合防控、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能力顯著增強,規范診療水平穩步提升,癌癥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達到46.6%的主要目標。
肺癌預防與診療作為其中關鍵的一環,沈曉詠建議針對肺癌成因完善控煙、職業防護及環境污染治理措施。同時借助媒體宣傳肺癌的高危因素與早期癥狀,避免公眾對肺結節過度恐慌,并在基層推廣CT檢查替代胸片以提升早期發現率,提高肺癌早期發現率(可提升至 80% 以上)。
特別是在醫保政策與醫療資源推廣方面,沈曉詠強調,“隨著醫保政策持續優化,將更多靶向藥、免疫治療藥物及最新藥物納入醫保,降低患者負擔。同時加強國產創新藥物研發,為患者提供更多選擇。此外,借助互聯網技術,在基層和邊遠地區推廣肺癌知識、開展醫護培訓,將三級醫院經驗廣泛傳播,實現肺癌防控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有效控制肺癌發病與發展。”
長期以來,國內外醫療領域始終致力于借助篩查手段實現肺癌的早診早治,以此降低肺癌相關死亡率。《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4版)》指出,肺癌篩查的獲益隨著肺癌發病風險的增加而增加,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是目前國內外專家的共識。
那么,哪些群體屬于肺癌高危人群呢?沈曉詠介紹,吸煙及被動吸煙人群是最重要的高危人群。而從全國腫瘤統計數據看,肺癌的年齡別發病率及死亡率在45歲之后顯著增加,因此,大于等于45歲的人群被納入高危人群范疇。不過,部分診斷標準建議將40歲以上人群也視作高危人群。
沈曉詠進一步指出,滿足下述任一風險因素的人群同樣屬于高危范疇,包括有職業暴露經歷,長期接觸石棉等致癌物時長大于等于1年;患有慢性肺病,諸如慢阻肺、肺纖維化、肺結核等病史;家族中有一級親屬確診肺癌;長期處于空氣污染環境,典型的如廚房油煙未能得到適當清理引流的環境。
“肺癌并非傳染病,家人間共同生活、呼吸相同空氣等,都不會造成傳染。雖然肺癌存在家族遺傳傾向,但有家族史并不意味著必然會罹患肺癌,切不可將家族史視為必定患病的因素而過度憂慮。”沈曉詠強調,高危人群應通過篩查,以便盡早發現潛在風險。
對于肺癌高危人群的篩查,沈曉詠表示胸部CT篩查是最主要的手段,“其中低劑量螺旋CT能更早發現以早期肺癌為主的病變。此外,平常就醫體檢時,還可驗血監測腫瘤指標,以便進一步檢查。”
不過,近年來,隨著醫療檢查手段的不斷進步以及公眾健康意識的逐步提升,肺部結節在體檢中的檢出率日益增高。不少患者將肺部結節與肺癌混為一談。對此,沈曉詠解釋,“肺部小于三公分以內的類圓形病變被定義為肺結節,這僅僅是一個影像學名詞。”
“肺結節中90%是良性的,大部分只需定期隨訪觀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判斷其性質,不必談結節色變,進行過度治療。”沈曉詠強調,在結節的診療中,應細分甄別出肺癌早期的病人,進行臨床介入和干預,提高肺癌診治有效率。
此外,“自我監測和預警也很關鍵。”沈曉詠指出,出現刺激性咳嗽且持續不緩解、低熱經藥物治療超兩周無明顯改善、痰中帶血且頻率增加、固定部位胸痛范圍擴大或夜間加重、半年內體重在未采取減重措施下減輕 5%、伴有食欲減退、乏力、關節疼痛等,以及突然聲音嘶啞經五官科檢查聲帶固定、肩部劇痛(懷疑肺上溝瘤)等情況,需及時就醫檢查。
近年來,隨著肺癌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理念的不斷更新,在肺癌全程管理中為延長患者生存和提高生活質量提供了大力支持,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不斷做出貢獻。
沈曉詠介紹,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其中80%以上是非小細胞肺癌,對于身體條件允許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常規治療方案是實施肺葉切除加淋巴結清掃手術;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可選擇放療(SDRT)。若患者處于二期且存在高危因素,術后需要借助藥物輔助治療,其核心目的在于降低腫瘤復發風險,為實現治愈創造有利條件。
談及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策略,沈曉詠補充道,對于具備手術條件的患者,術前依據腫瘤基因等情況選擇進行新輔助治療,目的是縮小腫瘤、創造手術機會,免疫治療還能攻擊殘留癌細胞。對于無法進行手術的三期患者,同步放化療為主要治療手段,能夠有效控制腫瘤發展,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至于四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由于此時腫瘤已發生遠處轉移,治療目標轉變為以緩解患者痛苦、延長生命為主。不過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如今能夠更為精準地對患者進行分型。基于此,通過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多種手段聯合運用,顯著提高了部分特定患者的生存率。
沈曉詠進一步解釋,在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領域,局限期患者因其腫瘤惡性程度高、極易發生轉移的特性,早期多采用化療加手術的綜合治療模式,在治療過程中高度重視對遠處轉移的預防。
而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目前以化療為主,同時免疫治療也逐漸融入聯合治療方案之中。鑒于小細胞肺癌具有極高的腦轉移傾向,對于廣泛期患者,可能還需要增加頭顱預防性放療,以降低腦轉移發生的風險,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盡管當前肺癌診療手段和技術已不斷取得進展,仍有肺癌患者深陷“肺癌無法治愈,晚期肺癌無需治療”等認知誤區。
對此,沈曉詠強調,隨著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大量靶向藥物不斷涌入臨床應用,免疫治療的出現更是顯著提升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一些晚期出現骨轉移、肝轉移的患者,借助口服靶向藥,不僅能夠存活七八年以上,且生活質量良好、無明顯痛苦。
“這充分表明肺癌已逐漸具備作為慢性病進行管理的條件,即便處于晚期,患者依然擁有有效的治療手段和治療價值,不應輕易放棄希望。”沈曉詠補充,“除了傳統的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手段外,新興的治療技術也在不斷探索與發展之中。例如,針對實體瘤的CAR-T療法目前正處于積極的研究階段。”
“盡管通用型CAR-T的研發面臨重重困難,匹配型CAR-T治療周期長、成本高昂,但CAR-T治療在肺癌領域已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此外,細胞治療中的NK治療、CIK治療,作為自然殺傷細胞能夠直接對腫瘤細胞發起攻擊,當與免疫治療聯合應用后,為肺癌治療帶來了全新的曙光。”沈曉詠解釋。
可以預見,隨著科研與臨床實踐的不斷深入,肺癌治療手段將持續豐富,為肺癌患者帶來更多的生存希望與更好的生活質量 。
在癌癥診療體系中,隨訪無疑是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的核心環節,其重要性已得到了諸多研究成果的有力佐證。沈曉詠也強調,肺癌患者的隨訪在病情監測與治療策略調整方面扮演著無可替代的關鍵角色。
在隨訪過程中,沈曉詠介紹,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環節不可缺少,同時,通過血液檢查,例如血常規用于判斷患者有無貧血情況,生化理化指標能夠精準檢測肝腎功能,而腫瘤標志物的檢測更是為病情判斷提供了關鍵線索,從多個維度反映患者體內的生理與病理變化。
此外,以胸部CT為主的影像學檢查,用于了解患者手術后胸部的情況,排查有無復發、轉移以及淋巴結轉移等。鑒于肺癌易轉移至腦、骨頭、肝臟、腎上腺等器官,所以還需進行相關檢查。如通過B超檢查頸部淋巴結、肝膽脾胰、腎上腺;對于高危且易腦轉移的患者,每年最好進行頭顱磁共振檢查;針對易骨轉移的情況,每年可進行同位素掃描或配合CT檢查。
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也有越來越多先進的精準檢查手段被引入肺癌隨訪工作中。如 ctDNA檢查可評估術后難以發現的微小轉移病灶,在藥物治療或術后隨訪中更早發現復發轉移跡象;甲基化檢測也已應用于臨床,在影像未顯示復發轉移跡象時,便能提早察覺并干預,以確定部分二期患者是否真正需要術后輔助治療,避免過度治療給患者增加負擔 。
肺癌患者的隨訪頻率并非“一刀切”,而是依據患者病情與治療階段的不同,呈現出個性化的安排。通常情況下,肺癌患者手術或經藥物治療控制后,術后兩年內每三個月隨訪一次;三到五年期間,每半年一次;五年以后,則每年隨訪一次。
對于特別早期的一期低風險患者,尤其是以磨玻璃結節為主,術后病理為惡性但復發轉移率極低,該類患者應在術后3個月內安排首次復查,主要了解術后恢復情況,術后兩年內每六個月隨訪一次,三到五年以后每年復查,此后終身每年復查,此舉也利于排查是否出現第二個原發癌。
對于二期到三期的中高風險病患,術后兩年內每三個月隨訪一次,三到五年每半年一次,術后滿五年以后每年復查一次。不可手術的局部晚期患者,在放化療期間,每三個月隨訪一次;三到五年當中,隨訪間隔為三個月到半年;五年以后同樣需每年復查。而晚期(四期)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需藥物維持,通常每兩到三個周期(約六到八周左右)要評估療效,治療結束后則一直保持三個月復查一次。
在小細胞肺癌患者群體中,局限期患者的隨訪頻率為三個月一次,兩到五年時,隨著病情穩定程度提升,隨訪頻率調整為半年一次,五年以后每年復查;廣泛期(晚期)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同樣是每六到八周評估一次,通過高頻次的隨訪,為患者爭取更多治療時機,最大程度地控制病情發展。
策劃統籌:曹金良
執行統籌:季媛媛、韓利明
記者:韓利明、唐唯珂、朱藝藝、閆碩、李佳英
編輯:季媛媛、張偉賢
設計:馮荻庚、廖苑妮
審校:陳晶晶、張程、蔣韻 、幸經鳳
制作播出: 羅晶晶、楊慧嫦、王學權、張迎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7-17838-0.html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胸外科行政主任沈曉詠:主動防控,全鏈條遏制肺癌發展|21CC腫瘤周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