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北京報道
“國際醫療部的費用真的有點夸張,但體驗也真是好。”“國際醫療部的號源相對寬裕,提前1-3天約就可以了。”“我剛在國際醫療部做完手術出院,商業險直付連押金都沒用我交。”……
這是某社交平臺上用戶對國際醫療部(以下簡稱“國際部”)的討論。所謂國際部,最初是面向外賓提供醫療服務,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患者就醫需求逐步提高,國際部開始面向國內患者。目前國際部主要集中在北上廣等城市的大型三甲醫院。
一頭部保險經紀公司經紀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目前一些大型三甲醫院有普通部、特需部和國際部三類門診。普通部就是我們平時最常接觸的;特需部最初是為一些干部提供服務,現在服務范圍有所擴大,也面向對醫療服務有更高要求的患者;而國際部目前主要面向高凈值人群、外籍人士、外國游客等。在公立醫院,國際部層次最高,相應的費用也最高。
目前,部分地區正積極探索國際部的發展。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上海國際醫療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指出要持續加強國際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涵蓋門急診、住院、預防接種、健康體檢、健康管理、中醫藥等國際醫療服務。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社會辦醫品牌,提升社會辦醫療機構國際醫療服務能力。規范公立醫院國際醫療部建設。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員仲崇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醫院以及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構建中,國際部屬于典型的邊緣、補充、個性化醫療救治的定位,主要起到了豐富市場供給、支持需方選擇作用,客觀上也加快一些臨床創新技術、理念的滲透落地。以及配套支持促進健康險多元化、個性化發展。國際部本質仍在醫療,對于全人醫學、人文醫學,或許可以發揮一些引領優勢。
早在1951年,北京協和醫院就成立了國際醫療部,主要為在華外國人提供醫療服務。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相關醫療服務需求逐漸增加,一些大型三甲醫院開始設立國際部。如今,國際部的服務對象已不僅局限于外國人。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中高端收入人群對國內就醫層級比較清楚之外,大多數人對醫療的分層并不明確。
“我發現很多人對國內醫療分層存在認知上的不足,有很多人連特需部和國際部都沒聽說過,也有不少人認為國際部好像就是少排隊、不排隊而已,在這種認知下,國際部掛號需要幾百甚至上千元,普通部只需要幾十元,很多人便感覺忍忍也可以去排隊,花一天的時間也沒什么。”上述保險經紀人說。
事實上,國際部在服務上有自身的優勢。以協和醫院為例,國際部診實行預約診療、分時段就診和“一站式”綜合服務,出診醫師均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常規門診覆蓋大內科、大外科等30多個臨床專科,特約門診可邀請全院幾乎所有頂級臨床專家提供一對一深度診療服務。國際部同時提供健康管理、預防接種、商業保險直付、24小時急診等多項特色服務。
由于國際部選派經驗豐富的醫師出診,使用先進的檢查設備,通常涵蓋疑難病、罕見病的多學科診療(MDT)團隊,因此其收費標準普遍高于普通的醫療服務。僅掛號費而言,協和醫院國際部通常在900-1200元。而醫保并不覆蓋國際部的費用。
“如果你去國際部的話,會發現他們的繳費窗口分兩類,一類是自費窗口,另一類是保險結算的窗口。”上述保險經紀人說道。
資深醫改專家徐毓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基本醫保是保基本,商保則側重于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客戶可以選擇對某些疾病進行保障,范圍比較靈活。商保對于特需醫療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國際部的保險使用與普通部的保險使用有所不同,據上述保險經紀人介紹,后者是事后報銷,即患者先自行墊付,就醫完成后再拿著所有資料找保險公司報銷。而國際部基本都是直付,即保險公司和醫院直接結算,不需要患者事后拿著發票去報銷。這就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經濟壓力。
“在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立的過程中,國際部和特需部都非常有必要,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醫療服務需求。”徐毓才認為。
目前,一線城市正積極推動國際部的發展。上海近日發布的實施意見提出,支持國際醫療服務機構在符合國家和本市價格、稅收管理法律法規規定以及布局規劃的前提下,通過與商業保險機構協議的方式對國際醫療服務實行優質優價。支持醫療機構根據自身學科優勢,開展特色化國際醫療項目,打造特色病種服務品牌。
事實上,上海對國際醫療服務的發展早有探索,2020年,上海在包括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在內的社會辦醫中遴選出10家試點機構和10家種子培育機構啟動國際醫療旅游試點。2023年9月,上海將國際醫療旅游試點進一步擴展至高水平公立醫院。試點一年后,13家醫療機構被授予“上海市公立醫院國際醫療旅游試點單位”牌匾。此外,去年6月,上海還正式頒布《國際醫療服務規范》地方標準。
而在北京,截至去年7月,全市共有17家醫療機構獲批試點開展國際醫療服務,其中包括協和醫院等公立醫院12家,和睦家醫院等民營醫院5家。據中國醫院協會國際醫療服務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趙亮介紹,試點醫院在規定范圍內執行醫療服務收費自主定價、進口臨床急需藥品等創新措施。
除此之外,一些二三線城市也開始推動醫院布局國際部。比如去年12月,重慶市公布了首批涉外醫療服務機構,一共22家,其中包括5家涉外醫療服務醫院及17個涉外醫療服務點。
徐毓才指出,從政策方面看,國家對國際部的發展是支持的。但這個支持要避免范圍過大,因為一旦過大,就會擠占一部分醫療資源,可能會讓老百姓產生不好的就醫感受。所以,國家在支持的同時也有一定的限制。
我國相關政策明確提出,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需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不過,各地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對‘10%’的理解并不一致,是床位數,還是服務收入,又或者是其他的10%,不太明確。”徐毓才說。
從另一個角度看,國際部等特需醫療其實是給公立醫療機構增加一個收入渠道,以推動其可持續發展。在徐毓才看來,如果只有基本醫療服務,按照現在各方面的政策,很難解決公立醫療機構虧損的問題。所以,近些年北京、上海等地開始強調特需醫療的發展,因為很多醫療機構并未有效利用資源,可能還并未到國家所限制的10%。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我國發布《關于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允許外商獨資辦醫療機構,11月,相關部門又印發《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進一步規范外商獨資醫院相關設立事項。目前天津、廣州等地均有外商獨資醫院落地。那么,與外商獨資醫院相比,公立醫院國際部有哪些優劣勢?
徐毓才認為,當前大部分國際部都被設立在國內頂級醫院,其優勢在于專家資源,因此更具吸引力。但是其劣勢在于公眾容忍度可能不強。比如,如果因為國際部或者特需部醫療范圍過大,服務過多,基本醫療受到了影響,出現了一些不良事件,那么社會輿論可能會更大。外資醫院可能沒有那么多專家資源,但服務方面會有更多的優勢,社會對他們的容忍度也更強。
仲崇明向記者表示,與外商獨資醫院相比,國際部具備強大的后援,而且公立綜合醫院品牌強大。劣勢在于處在國家、社會、院內多重邊緣定位,且在薪酬分配上有諸多限制,在項目收費上仍欠缺成熟,在運營宣傳上投入比較小,在患者維權上有進步空間。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7-17441-0.html上海加碼國際醫療創新發展:當醫療遇上奢華,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如何構建?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