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
近年來,全球醫療健康產業融資環境持續遇冷,融資總金額不斷萎縮,“砍管線”“停臨床”“裁員”等現象屢見不鮮。不過,《Beyond Borders》生物技術展望報告指出,美國和歐洲的生物技術公司正面臨著即將復蘇的經營環境。
根據上述報告,有企業預計,未來6至12個月內財政政策將轉向降低利率,這極有可能引發生物技術投資的復蘇。
然而,仍有不少創新藥企(Biotech)倒在了“黎明前夜”。行業媒體 Fierce Biotech 近日報道指出,波士頓生物技術公司 Kojin Therapeutics 正受困于現金流問題,這家曾期望利用鐵依賴性細胞死亡(即鐵死亡)治療耐藥性癌癥和其他疾病的公司,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逐步停止運營。
融資難題也讓Viracta Therapeutics舉步維艱。今年2月初,該公司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顯示,公司董事會已批準停業決定,目前正為其研發項目尋找潛在的戰略替代方案。
聚焦國內,盡管“資本寒冬”的形勢同樣嚴峻,但近年來本土Biotech愈發將重心移至 BD(商務拓展)交易上,這不僅成為本土Biotech出海的關鍵路徑,更是藥企得以生存下去的重要手段。
“創新藥企需要先活下來才能長成參天大樹。”有券商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當下創新依然是整個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只有那些擁有成熟管理團隊和強大臨床數據的公司,才能吸引大型制藥企業和風險投資者的興趣。
2021年6月,Kojin Therapeutics首次宣布完成了6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用以加速推動基于細胞狀態和鐵死亡生物學的藥物發現平臺。
彼時,Kojin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哈佛大學的Stuart Schreiber教授表示,“了解細胞的狀態可以幫助我們確定細胞的行為,從而靶向以前認為在癌癥和其他疾病中不可觸及的細胞。鐵死亡敏感狀態只是一個開始。”
不過此后,Kojin未再披露任何有關融資的進展。根據Fierce Biotech日前報道,Kojin方面稱,為推進其小分子藥物進入IND(新藥研究申請)和臨床試驗而籌集足夠的資金已“難以實現”。
對此,Kojin也總結了四大原因。一是“當前投資者對資助臨床前治療公司的興趣缺失,尤其是基于新穎生物學原理且針對癌癥的公司”;二是“公司五大初始投資者中,四家未提供支持或參與(通常是因為基金特定原因)”;三是“缺乏有意義的藥物發現專業知識或進展”;四是“至少再過兩年才有望獲得臨床概念驗證數據”。
“要研發出候選藥物(DC),需要科學的嚴謹性、經驗以及專注度,財務責任也至關重要。但在公司成立初期,遠在有望研發出DC之前,就花費了太多資金。”Kojin方面還提醒其他公司,無論何時都要儲備資金,以防融資環境發生變化。
現金流問題同樣困擾著Viracta Therapeutics。事實上,Viracta在2024年9月底即預期賬上2110萬美元的現金將在2025年3月用完。2024年底,Viracta已經歷過一輪裁員和停臨床的舉措,但仍無法挽救公司的財務狀況。
2月4日,這家精準腫瘤學公司因未能滿足股價每股 1 美元的最低要求,已從納斯達克摘牌退市。根據其提交給SEC的文件,公司預計將產生與解雇員工相關的10萬美元的一次性付款。
“過去幾年,全球醫療健康投融資階段性下行,有限資金更多流向市場預期明確的項目,概念層面的技術創新難以獲得專業資金的追捧。這也要求企業合理規劃資金使用,注重效率和成果轉化,增強投資者信心。”上述分析師認為,從醫藥產業本身高投入、高研發風險的特征來看,必須要做出類似于PD-1、GLP-1級別的“重磅炸彈”,才能分攤掉公司前期巨額研發投入和其他大量的成本。
就研發效率而言,德勤曾發布數據顯示,全球研發支出TOP20的MNC(跨國藥企)的研發效率近年來持續下降,并在2022年刷新了十年來的最低紀錄,研發回報率僅為1.2%。這一低回報率的背后,是研發成本的不斷攀升。
據德勤報告,研發一項新藥的平均成本已經超過20億美元,到了2022年,這一數字更是增加至22.84億美元。在此背景下,合作研發或引入管線,甚至是并購資產,也已成為MNC常見的選擇,不少MNC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優質標的,這也被視為Biotech重要的資金來源。
當下,中國醫藥資本市場“寒冬”未過,投資人無法順利實現退出之際,醫藥行業的BD潮已率先拉響。
開源證券研報顯示,2024年以來,國內醫療健康產業投融資仍處于底部位置,合計約421.17億元,同比下滑約37.52%,但2024年下半年已看到環比改善趨勢。同時,2024年BD交易整體活躍,有望為生物醫藥行業提供新的投融資增量。
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11月中,中國在全球BD交易中,數量占比14%,總金額占比30%,相比2023年同期各增長16%和54%,中國創新藥已經成為全球醫藥創新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BD項目也成為多家本土藥企扭虧為盈的關鍵。日前,和譽醫藥預期2024年年度總收入約為5.04億元,全年實現扭虧為盈。除了通過提高業務營運效率來改善成本控制外,這主要得益于匹米替尼的授權協議及默克公司4.97億元的首付款。
進入2025年,我國創新藥企的BD交易依舊火爆。據藥智數據不完全統計,僅1月,全球醫藥市場共簽署了133項資產授權和合作協議。而中國市場授權交易共達成31項,包括18項出海交易、6項引進交易和7項國內交易。
其中不乏超10億美元的出海授權交易。例如信達生物通過授予羅氏IBI3009的全球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權益,獲得8000萬美金的首付款,和最高達10億美金的開發和商業化潛在里程碑付款等;而樂普生物將ADC新藥授予ArriVent Biopharma,獲得4700萬美元預付款和近期里程碑金額,11.6億美元的開發、注冊和銷售里程碑付款等。
按當前的趨勢,華泰證券研報估計,長期中國創新藥能貢獻全球創新藥總收入的10%~15%,總利潤的3.3%~7.5%。按利潤體量計,海外潛在市場至少為國內的2.50~5.63倍。未來幾年,創新藥的授權收入、利潤貢獻及海外市場的資產重估或將成為市值增長的核心動力。
“全球頂尖大藥企的成長都伴隨著BD,甚至并購。BD也是中國創新藥企業進化的必經之路,從早年的License-in到現在License-out,充分說明了我國創新藥行業的進步。”CIC灼識咨詢創始合伙人侯緒超此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創新藥企應積極推動BD項目,數量增多的同時,金額會相對小規模一些。作為BD的下一步,未來并購將逐漸增多。
“BD確實已經成為創新藥的重要資金來源,但企業的長久競爭力終究還是要靠產品說話。” 上述分析師認為,“當前國產創新藥企普遍需進行‘組合式創新’,或者說差異化創新,這種模式介于Fast follow和First in class之間。比如ADC藥物,通過重新的排列組合,產生Me-better的結果,重塑中國創新藥的綜合競爭力。”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7-17500-0.html投資復蘇前夕:有Biotech“停止運營”?突圍路在何方?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