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閆碩 北京報道
1月17日上午,由中國肥胖聯盟和廣東省二十一世紀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關于《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重大報告“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中國專家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京召開。重大報告中提出了新的肥胖癥診斷模型,創新性地提出了“臨床肥胖癥”、“臨床肥胖前期”兩種肥胖癥的分類及診斷標準。此次研討會則對這一定義及診斷標準進行深入探討,邀請來自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政府代表及媒體代表共同參與,對“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給臨床和政策完善等方面帶來的深刻影響進行研判,對中國肥胖癥防治開展深度討論和思考。
《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重大報告“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中國專家研討會在京召開
《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重大報告“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于1月16日在全球范圍內發布,該報告由臨床肥胖診斷標準委員會主席、倫敦國王學院Francesco Rubino教授牽頭,匯集58位國際頂尖專家共同制定和審議。報告明確指出,目前使用的肥胖癥測量指標無法實現準確的疾病診斷,因而妨礙了該疾病的治療和防控政策的實施;并提出了全新的基于證據的臨床肥胖癥定義,將其視為一種由過度脂肪直接引起的慢性疾病,解決了肥胖是否一種疾病的持續爭議,該定義和診斷標準得到了全球75個醫學組織的支持。同時,報告呼吁,所有肥胖人士都應在不受污名化和指責的情況下,依據臨床肥胖癥和臨床肥胖前期的分類,獲得所需的干預及治療建議和健康照護。
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張忠濤教授
中國肥胖聯盟作為肥胖癥防治工作的重要學術平臺,發布關于支持《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的立場聲明,對這一國際重大報告表示支持,并呼吁醫學界和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張忠濤教授指出:“該報告基于肥胖以過度脂肪累積為主要特征,創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證據的臨床肥胖癥以及臨床肥胖前期的定義、診斷路徑和治療原則,明確了臨床肥胖癥是一種獨立的慢性疾病,臨床肥胖前期是一種肥胖狀態的概念。基于此,二者有著不同的干預措施,為臨床醫生提供更為明確的治療決策依據,為政策制定與完善提供重要依據。同時,新理念的提出,促使我們去審視和思考更多問題。希望中國肥胖聯盟的專家們能基于國際前沿視角,引領肥胖領域深度思考,傳遞中國學術聲音。”
作為慢性疾病中的獨立病種及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癥已成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是我國第六大致死致殘主要危險因素。2024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正式印發的《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指出,近年來,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成年人的肥胖癥患病率達16.4%。研究預測,到2030年我國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達65.3%,歸因于超重肥胖的醫療費用可能為4180億元人民幣,約占全國醫療費用總額的21.5%。肥胖癥防控已刻不容緩。
報告指出,目前在診斷肥胖癥時,主要依賴體質指數(BMI)這一單一的身體測量學指標,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為了克服這一局限性,報告提出了基于證據的臨床肥胖癥定義,并建立了專家共識一致的疾病診斷框架,并首次將肥胖分為“臨床肥胖癥(clinical obesity)”和“臨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兩種狀態。報告建議采用一種更精細、更全面的診斷方法,列出了18條成年人臨床肥胖癥診斷標準和13條兒童青少年臨床肥胖癥診斷標準,以更準確地診斷肥胖癥并降低誤分類的風險。該研究成果的發布,為中國肥胖癥防治帶來了新思路。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教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指出,以往以體重下降為終點的臨床試驗多在內分泌科開展,但未來,這種研究將拓展至與“臨床肥胖癥”相關的各個專業科室,如呼吸、心血管、骨科、神經內科等。這一轉變意味著肥胖癥的臨床試驗和治療將不再局限于內分泌科,而是將更廣泛地融入整個醫療體系。內分泌科和營養科在肥胖癥治療中的定位,將不僅關注肥胖癥的治療,還將致力于預防“臨床肥胖前期”進展為“臨床肥胖癥”。這一轉變有望推動肥胖癥防治工作的全面開展,提高整體防治效果。
柳葉刀報告的發布只是一個起點,而非終點。與會專家們紛紛表示:希望在未來的實踐中不斷完善這一標準,并結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土的診斷標準。針對亞洲地區的人群,專家也在積極討論是否應制定不同于其他地區的診斷標準,并期待更多臨床證據來支持這一決策。
中國肥胖聯盟開展此次研討會,針對報告的權威研究成果進行廣泛討論,期待能夠結合中國具體情況帶來中國肥胖癥防治領域的更多深度思考。與會專家們表示,該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的發布,是國際上的一個里程碑式事件,解決了肥胖癥防治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但今后我們如何把這個定義用在臨床上,特別是結合中國的政策環境、醫療體系、人群特征,如何進一步朝這個方向做更多的研究,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比如,中國基層是否具有踐行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的能力,以及如何承接這些一系列的診斷技術,包括器官損害如何去評價,這套評價體系的構建是不是完善等問題,都是需要明確的地方。
多學科專家學者圍繞報告研究成果展開探索
研討會提出應聯合多方力量,共同促進中國肥胖癥防治事業的規范發展。此外,還需要關注肥胖癥研究的多學科融合趨勢,鼓勵多學科共同參與肥胖癥的研究和治療,以提高整體防治效果。針對亞洲地區的人群,也應考慮制定符合本土實際情況的診斷標準,以更好地滿足我國肥胖癥防治工作的需求。
此前,中國肥胖聯盟已開展多項實踐工作和與國際接軌的培訓項目,以國際視野深化交流合作,前沿理念賦能中國實踐。逐步搭建肥胖癥臨床數據平臺,跟蹤肥胖癥重要臨床結局;開展結構化培訓,提高肥胖癥診療專業技能;建立多學科合作的肥胖癥診療范式,提升肥胖癥醫療質量;促進醫工、醫藥合作,推動創新減重醫療產品研發轉化等。未來,聯盟將繼續深化努力,以期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更加積極、健康的肥胖防治氛圍,不斷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實踐應用之道。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7-17359-0.html柳葉刀發布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 中國肥胖聯盟專家開展深入討論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