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拼優惠招商被禁以后,招商行業可以說是一夜變天" />
過去半年,為防治部分地方政府招商“內卷化”,遏制拼優惠、拼“政策洼地”式的政府招商模式,一系列文件、法規密集推出。
“去年8月拼優惠招商被禁以后,招商行業可以說是一夜變天。”
一招商公司招商員李栩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自2024年8月《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實施以來,從法律層面禁止各地政府以減免稅費、地價、補貼等優惠形式招商引資,其負責的多個縣城招商項目都不了了之。
“以前很多縣城之前就靠這個優勢招商,現在相當于唯一的優勢沒有了,不出意外,其后幾個月我撮合項目也基本停止了。”李栩說。
這種感受并非個例。
同樣從事招商的陳冽舟,其公司業務范圍涉及全國200多個地方政府,他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去年8月之后,有產業基礎、財政能力和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大城市,招商情況不受影響、甚至有的還有提高的跡象,不過另一邊,小城市和縣城的招商效果就明顯下降,但不排除仍有部分地區仍舊會提供政策優惠,讓早期跟進的項目落地”。
不過從趨勢看,這種“擦邊”做法的存活空間會越來越小。
從去年先后發布的《關于規范招商引資行為促進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再到今年1月《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發布,規定各地區不得突破國家規定的紅線底線違規實施財政、稅費、價格、土地、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進一步壓實對拼優惠招商的限制和禁止。
在此背景下,供應鏈招商、基金招商和比拼營商環境招商,被視為接下來各地政府招商引資的主要模式。
業內普遍認為,招商模式的轉換,利好經濟較為發達地區;而產業基礎、交通地理和財政實力相對落后的欠發達地區,小城、縣城,以及中西部等地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能比拼的因素更加有限。
那么,優惠式招商模式取消后,長期來看如何影響區域經濟?
招商變局
過去半年,限制、禁止“內卷式”招商的文件、會議密集推出。
202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規范招商引資行為促進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應轉變發展思路,從比拼優惠政策搞“政策洼地”,轉變為比拼營商環境。
當年8月,《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正式實施,從法律層面禁止政府通過稅收優惠、財政等優惠。
《中國新聞周刊》甚至稱這是“史上最嚴”的招商規范。
《條例》第十條 圖源:《條例》原文截圖
相關要求還在不斷壓實。2024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度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并將其作為2025年9項重點任務之一;今年1月7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也提出,各地區不得突破國家規定的紅線底線違規實施財政、稅費、價格、土地、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
禁令之下,全國招商格局生變。
“8月《條例》出來的時候,我負責的幾個項目都在縣域,產業鏈薄弱、交通不發達、高端人才稀缺,之前為了和長三角、珠三角競爭,在項目優惠上使勁發力,可以說是能給的都給了,所以對急于擴產的硬科技項目還是有吸引力的,畢竟縣里補的每一份紅利都會變成企業的利潤”。
李栩說,很多小城、縣城之前就靠這個優勢招商,條例出來以后,他們的優勢消失了。
不過也有例外。在西部某城市政府招商部門任職的蔣星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雖然交通不便是一直當地招商的硬傷,不過好在電價便宜,而且近期開始轉變招商方向、加大推進外貿業務,“2024年招商成績反倒預期比較好,大家也是按部就班的工作狀態,沒有對業績特別緊張”。
業內:中西部招商挑戰更大
內卷式招商,被如此大力度限制和禁止,一方面在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加速推動資源要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其中就包括,遏制地方政府干預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而招商引資作為大部分政府的“頭等大事”,自然受重視。
另一方面在于,內卷式招商造成的部分地方政府投入難以看到回報,最終導致債務高企,以及一些產業在全國范圍內的產能過剩現象,已經越來越突出。
“過去很多地方在招商引資過程中,通過各種優惠政策來爭奪產業,表面上好像為地方帶來了產業入駐,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招商模式對地方乃至全國都帶造成很多負面的影響。”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從地方政府角度來講,各地都去爭搶全國范圍內的熱門產業,當期可能會出現投資增加,然后就業增加、稅收增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出現產能過剩、重復建設,最后導致投資的回報急劇下降。也有企業依靠政府的稅收返還、出口退稅等來維持生存,其實對于地方的經濟貢獻難以顯現。
與此同時,早前有大量地方政府負債建設產業園招商引資,當招來的企業難以產生效益,也相當于地方政府前期的負債投入沒有回報,加大地方政府債務壓力,還同時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陸銘還指出,從整個國家的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多地政府一哄而上爭搶熱門產業,雖然在早期會出現一些產業蓬勃發展和經濟數據的快速增長,但最后會導致整個國家相關行業產能過剩,走向相互壓價,這時企業層面因為壓價損失利潤、難以進一步投入創新,生產要素的持續壓價,也會導致GDP的增長并沒有帶來實際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比如說一些地方地價很低,環境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又比如勞動者加班越來越多、但收入并沒有提高,是因為商品壓價導致了對人力成本的壓低”。
“而在國際貿易方面,低價容易誘發進口國加征關稅的方式來應對,因此不論國內國際來看,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都已經難以為繼。”
圖源:圖蟲創意
以光伏行業為例。因為投產快、技術門檻不高,且在短期內可看到顯著經濟增長、帶來大量就業崗位,過去數年,光伏產業成為政府招商引資的“香餑餑”,部分地區不惜以大量補貼、優惠吸引光伏企業,也讓一部分生命力不高、本該被淘汰的光伏企業有了繼續經營的空間。
有業內人士曾指出,“十四五”期間,全國超50%的政府將光伏產業寫進發展報告。另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近80個城市是本省或本區域“光伏第一城”或“光伏之都”。
這種一哄而上也很快導致產能過剩,光伏價格一再沖低,虧損成為行業主基調。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現象,又在欠發達地區尤為盛行。其原因在于,中西部在交通地理、產業基礎方面往往弱于沿海地區,所以需要更大力度比拼稅收、地價和獎補等優惠,為入駐企業拉低生產成本。
不過,優惠補貼歸根結底比拼的是財政實力,欠發達地區財政實力往往弱于發達地區,容易超出自身能力給出優惠,導致地方政府無暇顧及民生建設;而一些靠大量優惠才能維持生存的企業,往往生命力和競爭力不強,對地方所能產生的經濟貢獻也有限,甚至可能轉化為高企的債務。
換言之,中西部大量城市拼優惠招商,短期或許實現快速經濟增長,但長期來看,若缺乏高效發展的條件,卻持續沿用這種發展模式,受傷的也是中西部地區。
產業布局向何?
根據上述多位一線招商員的說法,拼優惠招商被限制、禁止之后,高附加值產業會更多流向東南沿海,中西部招商會明顯萎縮。
在此背景下,全國產業布局趨勢向何?
陳冽舟認為,雖然整體的趨勢是高附加值產業會越來越向大城市、都市圈聚集,但中西部和小城市、縣域等也還有機會,即:以比較優勢招商、以名片招商,“比如說到廣西桂林就想到山水,說到浙江義烏就想到小商品,說到廣東陽江就想到刀具。刀具雖小,但全國、全球都來買你這里的刀,就是一個大產業了”。
陸銘也指出,和拼優惠招商這種扭曲地方生產要素價格的做法不同,如果一個地方通過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通過法制,通過保護企業的產權,包括企業家的財產和人身安全這種方式,來吸引企業的入駐,通過一些自主創新來發揮地區的比較優勢,這些方式都是被鼓勵的范疇,應該成為接下來政府招商比拼的重點之一。
長期來看,陸銘認為,伴隨著補貼式招商等地方政府對于資源配置的扭曲可以減少,生產要素會在全國范圍之內更加充分的流動,地方之間也會形成一種按照自己的比較優勢來進行合理分工、相互協作、優勢互補的一種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從全國范圍來看,經濟和人口會持續向著條件比較好的地區聚集,城市群以及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將越來越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空間的載體。”
對于中西部大部分城市,陸銘指出,這些地區如果此前通過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所維持的產業,那么隨著補貼的喊停,由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當地的一些產業就可能需要重新選址,配置到生產效率更高的這樣的一些地方去。
不過陸銘強調,要摒棄短期局部單維的增長視角,從長期、全局、多維的增長角度看待經濟發展,如果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追求的是單一維度的GDP增長,這種惡性競爭會使政府忽略民生方面,就表現為數據增長了、但是大家的生活水平沒有同步提高。
“而伴隨著生產要素越來越聚集到可以產生高效回報的地方,對于一些經濟增長缺乏后勁的、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的地方,則應該讓國家提供更多轉移支付,以保證當地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水平。”
這也正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目標所在,通過推進資源要素的跨地區自由流動,讓人、錢、地和產業流向生產效率更高的地方,進而強化規模經濟,產生更高經濟效益,同時給予欠發達地區更多轉移支付,實現經濟增長更好提高全國各地民眾生活水平。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栩、蔣星星為化名)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4-93-0.html招商“不讓卷”,小城市還能拼什么?一線招商員:挑戰不小,但還有機會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