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2日,是遼河油田開發建設55周年。
55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遼河油田累計生產原油5.24億噸、天然氣924.4億立方米,油氣當量累計達6億噸,1986年以來連續39年保持油氣千萬噸規模穩產,為我國石油工業和地方經濟發展貢獻了遼河力量。
55年攻堅克難、砥礪前行,遼河石油人一次次挑戰“不可能”,破解了中深層稠油、特超稠油開發等一系列世界級難題,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產基地、國家能源稠(重)油開采研發中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8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500多項。
半個多世紀的堅守,遼河油田在渤海之畔譜寫出中國石油工業的壯美篇章。當和煦的春風再次拂過盤錦濕地,抽油機與丹頂鶴的剪影交織成獨特的風景,油田、稻田、葦田勾勒出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和諧共生的綠色畫卷。
今天的遼河油田,正以奮進姿態致敬芳華。錨定“爭當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目標愿景,建設以“承載使命擔當、弘揚石油精神、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等為內涵的“五個百年油田”,堅定走好遼河油田“八個現代化”發展之路。
初心如磐
書寫許黨報國的創業史
創業初期的下遼河,沒有路,也鮮有房屋。當地的農戶主動給會戰人員騰出炕頭,還借出了一部分耕地。
從一片荒蕪到四通八達,這片土地見證了油、地、軍、民萬眾一心的磅礴偉力,也見證了遼河油田“忠于黨、為人民”的鮮明底色。
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營口地區突發7.3級強烈地震。遼河油田在快速復產的同時,立即組織200人搶險隊,趕赴田莊臺鎮救援災區百姓。
同樣因為這場地震,油田重點探井——“雙7井”錯過了最佳工期。鉆井結束,井場已經因為水位上漲變成“孤島”,1300多名干部職工馬上集結,每人扛起100斤重的水泥,走向8公里外的井場。經過泥塘和葦塘,不少人丟了鞋,腳底扎出了血。累得不行了,就原地站一會兒,即使摔倒了也要用身體護住水泥。一些干部職工因為攪拌泥漿,皮膚灼傷兩個多月才漸漸康復。終于,“雙7井”鉆探取得成功,極大拓展了遼河油田的勘探版圖。
油氣生產常與險情相伴。1969年11月22日,“黃5井”在求產過程中發生強烈井噴。沖天的氣浪威脅著方圓10公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會戰人員迅速組成梯隊,在腰間綁住繩索。幾個人冒死爬上井架,吊起閥門。其余的人從地面沖上去組裝井口。越往前,氣浪越大,前面的隊員倒下了,后面的趕緊把他拉回來,繼續往前沖。大家團結一心、前赴后繼,“黃5井”終于搶險成功,周恩來總理作出了大力宣傳搶險英雄群體的指示。
遼河人怎樣看待創業的艱辛和困難?他們說:“當你有一顆為祖國找油尋氣的事業心,做任何工作就都不難了!”
憑著這樣的事業心,遼河人把“石油工人心向黨”的共同心聲轉化為“我為祖國獻石油”的火熱實踐。1年產量10萬噸,3年破百萬噸,10年超500萬噸,16年建成千萬噸油田,躍居全國“油老三”,1995年遼河油田達到歷史最高峰——1552萬噸。55年間,遼河油田經受住強烈地震、洪澇災害、產能遞減、油價低迷等諸多考驗,連續39年保持油氣千萬噸規模穩產。
快速上產、連續穩產的創業之歌,不僅為我國工業和經濟社會建設貢獻了遼河力量,更讓一座現代化石油之城崛地而起,詮釋了開發一方、造福一方的央企之責。
55年一路繁花,55年正值芳華。遼河油田正以實干當下、兼蓄未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面開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努力為遼寧打贏決勝之年決勝之戰作出更大貢獻。
勇擔使命
書寫奉獻能源的奮斗史
在我國千萬噸級別的油田中,遼河油田幾乎是“地盤”最小的一個,本土勘探面積不到一萬平方公里,油藏品類紛繁、構造復雜,號稱“地質大觀園”。世界深層熱力采油技術的重大突破,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55年來,遼河人一次次勇闖“禁區”、挑戰開發極限,實現穩產的同時,還收獲了“世界稠油看中國、中國稠油看遼河”的贊譽。以中深層稠油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術為代表,創新形成了稠油超稠油開發完整技術序列,SAGD(蒸汽輔助重力泄油技術)、蒸汽驅、火驅等特色技術保持行業領先水平。如今,油田礦權區地跨遼寧、內蒙古、陜西、甘肅、山西五省區,以遼河坳陷陸上為勘探開發主戰場,奮力構建鄂爾多斯宜慶、內蒙古開魯非常規重點上產接替區,書寫不負時代的能源答卷。
千萬噸穩產來之不易。遼河油田地處近海平原,“九河下梢、十年九澇”。每年主汛期,外洪內澇成為油田最大的威脅。1970年至今,油田至少組織了8次全局性大規模抗洪搶險,2022年更是遭受了繞陽河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最大洪水。為保衛油田穩產上產,保護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廣大干部職工始終以無私無畏的拼搏精神和高度的組織紀律性,迎難而上,與洪水作斗爭,贏得了一次又一次抗洪搶險的勝利。
面對夏季洪災再度侵襲帶來的影響,2024年10月,油田全面開展“大干80天、打贏硬增儲硬上產攻堅戰”。全體遼河人不講條件、不講理由、不講困難,投身這場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使命之戰”,實現原油日產連上11個百噸臺階,并打破了冬季降產的“魔咒”。這一年,遼河油田勘探領域也取得新突破,開發領域不斷優化產能結構、改善開發效果,油田整體采收率、新井產能貢獻率等重點指標持續提升,宜慶地區油氣產量同比增長101%。
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對天然氣需求的擴大,遼河油田堅決扛起新的使命任務,以全局之力攻關建設“百億方氣庫”。從2011年開工建設,到“雙6”“雙臺子”“雷61”等氣庫相繼入列;從2016年首次對外供氣,到去冬今春圓滿完成保供任務,遼河儲氣庫群已經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工程,日采氣量率先突破4000萬立方米,累計采氣達到159億立方米,調峰能力保持全國領先,成為我國能源大動脈上的重要樞紐。此外,儲氣庫高效建設、大尺寸鉆完井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首創性突破。“馬19”儲氣庫先導試驗工程,從啟動到建成僅用時7個半月,再創全國儲氣庫建設最快紀錄,并且開創了國內水淹型油氣藏建庫先河。剛剛結束的第九輪采氣周期,遼河油田以“寶石花溫暖萬千家”為宗旨,共完成22次大幅度氣量調整,日采氣量3000萬立方米以上運行23天。
當前,遼河油田正著力增強核心功能,提高“千萬噸油田”“百億方氣庫”的發展質量。踐行最終可采儲量“五育”理念,以“七分九清”標準做好開發生產基礎工作,開展近萬口長停井治理,著力打造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高價值的“一千萬噸”。同步推進氣庫建設提效擴容,抓好平穩供應、應急沖峰,確保平時“保得穩、供得好”,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
向“新”逐“綠”
書寫開拓進取的發展史
遼河油田稠油產量占比較高,需要通過多種加熱方式保持原油流動性,從而實現高效開發。因此,遼河油田既是產能大戶,又是能耗大戶。
針對這種情況,油田經過13年不懈攻關,成功投運國際首套1兆瓦井下大功率電加熱蒸汽提干裝置,相當于在井底增加了一個清潔“鍋爐”,為稠油開采過程以電代氣、提產提效和降碳減排開辟新的路徑。同時積極開展電熱熔鹽注汽技術研究與試驗,首次將熔鹽儲能技術應用于稠油注汽開發,建成世界首座電熱熔鹽儲能注汽站,邁出了改變稠油熱采中蒸汽生產方式的第一步。
近年來,遼河油田主動擁抱“雙碳”時代,加快拓展“擴綠”空間,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油區內,加快“油氣+新能源”融合發展,利用井場、站場建設生產用能清潔替代項目,覆蓋千余個井站場,裝機規模百兆瓦,新能源發電量連續兩年破億千瓦時,清潔能源生產和利用、能耗和碳排放實現“兩升兩降”。
油區外,推動“煉化+新能源”協同發展,在遼寧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與6市7企攜手,上下游一體化協同發展,牽頭制定了《中國石油駐遼企業碳達峰實施方案》《600萬千瓦指標落地實施方案》等。
著力打造地區碳封存服務基地,遼河油田圍繞“提高采收率與碳埋存同步發展”思路,加快CCUS(碳捕捉、碳利用、碳封存)全產業鏈建設,順利投產歡采、特油兩座二氧化碳捕集液化站以及雙229循環注入站,建成了捕集、液化、注入、循環處理全流程的CCUS配套地面工藝系統。
2024年,油田綠色低碳轉型呈現多點突破之勢。清潔能源利用量達7.55萬噸標煤,CCUS注碳10.4萬噸,簽訂地熱供暖協議600萬平方米,油區新增新能源裝機規模15.46兆瓦,新發綠電1.46億千瓦時,一批風光熱合作項目有力推進。
新質生產力厚積成勢,創新驅動貫穿始終。
聚力建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搭建“2+1+N”創新平臺,瞄準“4+12+4”新質生產力培育方向,遼河油田“十四五”期間年均研發投入達到10億元以上,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1項,油田井、站數字化覆蓋率分別提升到了74%、72%。
決勝“十四五”,遼河油田著眼國家所需、企業所能,促進“風光熱儲”、CCUS、伴生資源等產業融合發展,堅定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完善構建“三個一代”創新格局:聚焦“應用一代”,推動6項新質生產力建設項目,支撐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聚焦“研發一代”,優化設置7項重大科技專項,打造稠油高效開發標桿;聚焦“儲備一代”,布局前沿技術研發,努力培育新的增長曲線。
錨定目標再出發,砥礪奮進致芳華。遼河油田廣大干部職工正團結一心、奮楫前行,一步一個腳印,將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賈東紅 記者 王剛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3-560-0.html55年奉獻油氣6億噸 ——寫在遼河油田開發建設55周年之際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