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唐茜教授領銜的茶樹栽培育種團隊在《工業作物和生產》(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上發表研究論文,探究了樹冠培育新技術對幼齡茶樹生長的影響,并通過轉錄組解析新技術內在調控機制。
茶樹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幼齡茶樹的樹冠管理成效對培養高產優質樹冠起著關鍵作用。雖然,傳統樹冠管理的定型修剪技術能通過抑制茶苗生長的頂端優勢,促進側枝產生和生長。但由于傳統技術修剪的刺激效應有限,茶苗骨干枝層和茶蓬形成較慢,使幼齡茶樹的投產年限需要3-4年之久。因此,研究創新幼齡茶樹提早投產的樹冠培育技術具有很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打頂采摘技術作為一種控制茶樹冠層結構的方法,已在煙草、棉花等植物的栽培和生產中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效應。為了研究幼齡茶園快速投產的樹冠培育技術,茶樹栽培育種團隊在幼齡茶樹培育中融入了“打頂采摘+定型修剪”技術,探究了其對幼齡茶樹生長的影響。
唐茜團隊發現定型修剪輔助打頂采摘處理顯著促進了幼齡茶樹一級分枝的生長,增加了分枝直徑和樹幅;此外,定型修剪輔助打頂采摘處理不僅顯著降低了新梢生長素(IAA)和脫落酸(ABA)的含量,還增加了赤霉素(GA3)的含量,能促進新梢生長。
團隊進一步對定型修剪輔助打頂采摘處理的新梢和根系進行了轉錄組分析,發現打頂采摘處理的茶樹新梢和根系中分別鑒定出1028和3628個差異表達基因(DEGs),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號轉導、碳水化合物代謝和抗氧化反應等通路中;在茶樹新梢和根中植物激素信號通路中DEGs同樣顯著富集,在新梢和根中,分別鑒定出了33個和106個與植物激素信號通路相關的DEGs。此外,根系中鑒定到來自46個轉錄因子家族的267個TFs;葉中鑒定到了77個TFs,說明AP2/ERF、NAC、GRAS等轉錄因子在打頂采摘處理后中顯著上調表達,在茶樹生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該研究揭示了“打頂采摘+定型修剪”農藝措施對幼齡茶樹生長影響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科學見解,為有效促進幼齡茶樹骨干枝層的形成、加速其生長發育以及提早進入投產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5.120691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8-3694-0.html幼齡茶樹樹冠培育新技術及其分子調控機制獲揭示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