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官網4月22日消息,日前,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高校共新增專業點1839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點157個,停招專業點2220個,撤銷專業點1428個,專業調整優化力度進一步加大。
教育部同步更新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增列29種新專業。新目錄包含93個專業類、845種專業,進一步強化專業設置對國家戰略急需和高質量發展的快速響應。
“強化專業建設與就業互促機制,不斷增強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答記者問時表示。
針對此輪專業調整,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端鴻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表示,教育部明確強調“強化專業設置與就業工作的聯動”,凸顯其將專業結構調整作為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抓手。在畢業生規模龐大、部分專業“就業冷”、技能錯配問題凸顯的背景下,以專業目錄更新為抓手推動專業與產業、崗位、技術標準的動態聯動,正成為化解“就業難”背后“供需錯配”的系統性政策工具。
響應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
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實施本科專業目錄年度更新發布機制,主要是為了更快更好地響應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
澎湃新聞了解到,最新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有845種專業,包括本次增設的29種新專業。在專業設置過程中,教育部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為引領,推動專業交叉融合再出新。
張端鴻分析稱,此次新設的29種專業中,“區域國別學”“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健康與醫療保障”“海洋科學與技術”等直指國家安全、生態文明、“健康中國”等戰略重點,展現出教育部專業結構布局從“填補空白”向“構建能力”的戰略躍遷。尤其是“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作為綠色通道響應戰略急需,預示著專業設置從以往“審批制”向“任務制”過渡的趨勢,體現出教育治理機制對國策變化的高度敏感性和響應能力。
張端鴻進一步分析,此次增設的“智能分子工程”“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時空信息工程”等,體現出專業設計正日益嵌入AI、信息物理系統、生物工程等跨界融合領域。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視聽工程”“數字戲劇”不僅關注技術本身,也關注技術賦能教育、文藝、社會等場景,是對“AI+X”復合型人才結構的前瞻部署。這種新型專業的設立回應了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滲透社會各領域后的教育創新命題。
早前,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憶粟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解釋,專業存續主要看兩層邏輯:一是市場信號層面,只要畢業生就業率高,市場傳遞的信號足夠強,那就繼續培養,如果培養的人就業難,那就改,優化課程培養方案,改了之后還是不行,只能撤;二是國家戰略層面,決策轉化到市場,市場又會影響學校,這是多重鏈接的系統,需前瞻布局符合科技發展趨勢的學科體系。
首次建立戰略急需專業超常設置機制
值得關注的是,為更快響應國家戰略,教育部首次建立了戰略急需專業超常設置機制,對于中央最新部署、高度關注的戰略領域,開辟相關專業設置即時響應“綠色通道”。
這項舉措是國家在人才培養領域的一次重要改革嘗試,其核心目標在于快速響應國家戰略需求,推動高等教育與前沿科技、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這一政策的出臺既體現了教育體系靈活性的提升,也反映了國家對關鍵領域人才儲備的緊迫性。
今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在《中國高教研究》期刊上發文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逐步加快,周期大幅縮短至1-3年,亟需教育體系迅速響應科技前沿的發展,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策略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但高等教育是一個慢變量,學科設置、人才培養體系建立、畢業生成長與發展,至少需要5-10年時間。因此,人才培養出現了明顯的脫節與跟隨問題,這不僅限制了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也影響了國家整體科技競爭力的提升。
“世界各國教育都面臨的普遍困難是:我們一直在用過去的知識教授現在的學生,讓他們去解決未來的問題。”早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亦表示,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是中國推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基礎,技術迭代與教育滯后的矛盾是高校需要重視的現象。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高校申報增設專業,須列入學校發展規劃,原則上提前1年進行預申報,避免一哄而上、盲目追逐熱點設專業。而超常設置機制的建立,突破集中申報時間限制,主動指導有條件、有基礎的高校積極論證、籌設相關專業,集中資源和力量進行優先布局。
從“重規模擴張”邁入“重前沿建構”
目前全國高校本科專業布點共有6.28萬個。教育部表示,將進一步強化專業設置與就業工作的聯動,指導高校持續調整優化存量專業,加強各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分析,不斷增強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崔盛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加強課程體系改革,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教育部建立戰略急需專業超常設置機制,從目的上看,一是為了國家關鍵領域快速培育急需人才,解決高端人才短缺問題,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二是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在新興領域如人工智能、能源與環境等,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是推動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圍繞國家戰略開展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
崔盛分析,從效果層面來看,該機制能使高校迅速調整學科布局,加快戰略急需專業建設,集中資源實現重點突破。同時,該機制也提高了高校對國家戰略的響應速度,使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減少滯后性,為國家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助力國家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這次專業目錄調整不是孤立事件,是近幾年整體思路的延續,是服務‘新質生產力’戰略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政策組合拳的一部分。它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中國高等教育正從‘重規模擴張’邁入‘重結構轉型’與‘重前沿建構’階段。”張端鴻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張端鴻認為,未來,專業設置將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和產業鏈升級的“支點”,而高校的競爭力,也將越來越取決于其專業體系對戰略急需的響應速度、對未來技術的想象能力以及對社會變革的組織動員力。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8-3683-0.html本科專業大調整,教育專家:化解就業難背后供需錯配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