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見習記者張菲埡)人工智能時代,存儲速度的最新極限在哪里?北京時間4月16日晚,復旦大學周鵬、劉春森團隊在《自然》發表最新成果。團隊花費10年時間研制的“破曉(PoX)”皮秒閃存器件,擦寫速度達到亞1納秒(400皮秒),是人類目前掌握的最快半導體電荷存儲器件,這將重新定義現有存儲技術的邊界。
“相當于一眨眼的時間,超級閃存已經工作了10億次,也就是在光走了12厘米的時間內,幾千個電子已經儲存完畢。”周鵬說。
文明的躍遷勢必產生海量數據,從遠古時代結繩記事到如今先進的電子存儲技術,人類對信息存儲速度的追求從未止步。
目前,速度最快的存儲器均為易失性存儲器,它們雖然速度快,但斷電后數據丟失,難以在低功耗場景下應用。相比之下,以閃存為代表的非易失性存儲器具備極低功耗優勢,但卻無法滿足AI計算對數據極高速存取的需求。
破局之法在于一個關鍵的基礎科學問題:信息的非易失存取速度極限。
自2015年起,周鵬、劉春森團隊就開始嘗試用二維材料去做閃存,提升其存取速度。十年后的今天,他們給出了“破曉”皮秒閃存器件這個超越極限的答案。
通過對原有理論框架的突破,團隊構建了準二維高斯模型,從理論上預測了電荷超注入現象,這是“破曉”皮秒閃存器件的理論基礎。超注入有什么特殊之處?它突破了傳統注入規律的注入極值點,實現無限注入。“拿爬樓梯打比方,傳統注入用腳走路,受總體力限制存在速度極限,而超注入則是坐上火箭飛上樓,不存在限制,速度也就提升上去了。”劉春森解釋。
閃存作為性價比最高、應用最廣泛的存儲器,一直是國際科技巨頭技術布局的基石。團隊研制出的“破曉”皮秒閃存器件,觸摸信息存儲速度極限,助力AI大模型極速運行。而二維超注入機制也將非易失存儲速度提升至理論極限。這一高速非易失閃存技術,有望改變全球存儲技術格局,推動產業升級并催生全新應用場景,還為我國在相關領域實現技術引領提供強有力支撐。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8-3550-0.html復旦團隊研制“破曉”皮秒閃存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姜宏任康復大學副校長
下一篇:復旦大學官宣成立3個創新學院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