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棒冰
古今拼貼,正在成為當下古裝劇創作的一股顯流。
所謂“古”,是指無論架空還是有真實朝代背景,都追求在各種物質細節的呈現上將歷史還原度做到極致。與之相應的,近年來,古裝劇掀起一股“考據式創作”風潮。劇組們爭相聘請歷史顧問、復刻文物、搭建實景,恨不得把博物館搬進片場。《國色芳華》中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的細致復刻,《似錦》里宋代茶道技藝的精準還原,乃至市井街頭非遺表演的活態呈現——這些細節堆砌出的視覺奇觀,儼然讓古裝劇成了“行走的國潮廣告”。
而所謂“今”,則是指在人物塑造和價值觀表達等核心層面上,不少劇集脫離了故事發生的歷史語境,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將現代社會關于女性的主張灌注在劇中人身上,刻畫女性角色如何追求婚姻自由、性別平等和經濟權利,敢于挑戰傳統權威,完成華麗的逆襲——從《夢華錄》開始,到《長風渡》《國色芳華》《相思令》《五福臨門》《似錦》等,都是如出一轍。女主角們開口便是“沒有感情的婚姻如同地獄”,轉身就化身商界奇才叱咤風云。
古裝劇因此呈現出古不古、今不今的奇特樣貌。這聽起來有點分裂,仔細琢磨卻又在意料之中——講究細節不全是出于藝術追求,不顧大禮也不是因為傳統文化的知識儲備不夠。二者其實動機相同,都是為了迎合今天的受眾。
制作方的用戶思維在此顯露無遺。他們深諳觀眾既要文化認同又要情感代餐的需求,一方面以歷史細節的還原精度來呼應當下年輕人對國潮的追捧,另一方面以人物塑造的現代濃度制造情感共鳴。至于為什么集中于表現女性覺醒,除了呼應時代風氣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一主題與古代語境之間特別容易形成戲劇張力。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劇集里,女主得到男主的傾心,正是憑借她們身上那些現代性的特質。
然而,事與愿違的是,對于這些依照用戶思維打造出來的古裝劇,用戶們似乎越來越不滿意了,屢屢批評其“偽大女主”“金手指加持”,與其說是“古裝”,不如說是“裝古”。
在陳嘉映與周濂的一次對談中,兩人聊到如何正確認識古代,大意是說,所謂時代風貌是一個整體,不能被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割裂開來。你不能只要古代的古色古香而不要他們的封建落后。這樣的呈現既不利于我們正確認識古代,也無助于我們正確理解現代。
而“古裝”被詬病為“裝古”,恰是歷史整全性缺失的結果。制作方復刻了香囊茶盞的物質外殼,卻抽空了歷史語境的精神內核,而將其替換為職場生存、女性覺醒等現代議題,最終導致的結果,是角色成為了懸浮于時空的“賽博古人”。
因為無法徹底擺脫古代社會現實產生的“地心引力”,女主角們的“飛升上仙”基本上是依靠兩種方式完成的:靠男主,或者靠重生。
先來看看男主角們的身份:顧千帆(《夢華錄》),皇城司指揮使,當朝丞相之子;顧九思(《長風渡》),揚州首富之子;柴安(《五福臨門》),洛陽大戶人家之子;蔣長揚(《國色芳華》),英國公嫡長子,皇帝的發小和近臣;齊夢麟(《錦囊妙錄》),總督之子;郁錦(《似錦》),大周朝七皇子。觀眾對這些劇集的一大反感,就是女主角們雖然一次次在危機甚至危險的邊緣來回試探,但最終都或明或暗或顯或隱地依靠著男主的權勢,踏平坎坷成大道,及至走上人生巔峰。說好的自立自強呢?
如果說靠男主是為了解決古代背景下故事發展的基本邏輯,那么靠重生則是對爽感體驗的追求。
從《墨雨云間》《九重紫》到《國色芳華》《似錦》,女主無一例外地都借重生開啟了自己的“重啟計劃”。重生的好處顯而易見,人生就此變成一場有準備的仗,命運的魔爪除了開局時發力那么一下,之后便再也奈何她不得。
爽吧?還有更爽的:只要她想做成一件事,全世界的規則和智商都會為她讓路。《惜花芷》中,精明能干的夏金娥自從當了花家總管,智商就斷崖式下跌,直到未經核實就把所有金銀細軟交給素未謀面的所謂老爺的門生,于是女主順理成章接管了花家。《嘉南傳》中,反派角色永慶國大皇子拿槍當棍子暴打女主的心上人,結果槍管炸膛把自己給弄死了。《似錦》中,女主為了成功退婚,狀告未婚夫將她推入河中意圖謀害,而且還告成了。如愿拿到退婚書之后,她回到衙門撤回訴狀,主事官員以為她害怕,想要給她撐腰,她解釋說前未婚夫當時其實是無意間將她撞下河去的。這不就是誣告嗎?然而無人在意,這件事就這么算了……
如此buff滿滿,確實爽感加倍,但觀眾又忍不下去了。當爽文的主角從原先不斷修煉自己提升技能,從而替平凡的我們去懲惡揚善大殺四方,變成了今天集天地精華于一身的天生王者,雖然一開始被編劇按在命運的泥沼中裝模作樣摩擦了幾下,但觀眾知道她們接下來一定會無堅不摧無往不利,爽感機制便失效了。
《國色芳華》播出之后就有評論指出,女主何惟芳的逆襲更像萬中無一的特例。除了一心希望自家偶像“獨美”的粉絲們,普通觀眾怕是很難將情感投射在這樣的“特例”身上,卻更容易將自己代入那些總不被上天眷顧的倒霉女二、女三、女四甚至反派。就像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中,最讓人共情的角色是申公豹。
明明觀眾想看的都端上來了,結果卻讓觀眾感到分裂和別扭。究其原因,恐怕是因為,文藝作品的創作不是組裝零部件,簡單粗暴的拼貼和嫁接只會打斷邏輯和價值觀的統一鏈,最終炮制出一個“縫合怪”。
用戶思維本身沒有錯,文藝作品的大眾化和市場化,的確意味著對受眾需求的鉆研與滿足。但受眾是龐雜的,僅靠標簽和大數據,并不能真正了解用戶需求。“大數據劇集”鼻祖網飛曾推出過一部美劇《艾米麗在巴黎》,一股腦塞進了大數據推算出的“觀眾想看”元素,包括帥氣男主、女性主義、異國風情、時尚圈、瑪麗蘇等,結果招致大量批評,被網友評價為“程序員寫的劇本”。
再來看古裝劇的兩大關鍵詞“女性”與“經商”。事實上,中國古代并非沒有女性經商且成功“做大做強”的事例,比如戰國時期巴郡一位名“清”的寡婦,靠著做丹砂生意成為《史記·貨殖列傳》中唯一入列的女企業家;之后北宋的《太平廣記》、南宋的《夷堅志》里,都有不少女子經商的故事。從歷史的縫隙中打撈她們的故事,豐滿故事的血肉,將之搬上熒屏,相信會比那些拍著腦袋瞎編的“裝古”劇更能撥動觀眾的心弦。
當制作方選擇性地將古代社會拆解成易傳播的視覺元素,卻拒絕呈現其制度邏輯,把現代價值觀硬塞進古風軀殼,卻無視人物所背負的時代局限,他們真正滿足的,根本不是大眾對于文藝作品的需求,而是互聯網時代營銷的需求。此時此刻,也許觀眾應該大聲說一句:“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6-2394-0.html古裝劇不能陷入“古不古今不今”的怪圈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于佩爾:期待與中國導演合作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