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軍山》
◎筱囡
1905年,任慶泰在豐泰照相館拍攝《定軍山》,用鏡頭記錄下京劇藝術家譚鑫培行云流水的招式,影片于同年在大觀樓影戲園首映,中國電影自此正式拉開序幕。至今,中國電影已走過120年。兩甲子光陰中,前輩歷經風雨,為中國電影書寫下無數輝煌篇章。
從現存最早的故事片《勞工之愛情》,到被譽為中國電影之首的《小城之春》;從新中國開山之作《橋》,到第五代導演在世界影壇大放異彩;從萬氏兄弟的經典之作《鐵扇公主》,到勾勒大唐盛世興衰的《長安三萬里》,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為慶賀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特別策劃的“兩甲子的喝彩:中國電影特展”,用25部佳作串聯起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
光影初現 直抵巔峰
《定軍山》之后,國人自主拍攝的各類影片如雨后春筍般出現。1922年,張石川導演的《勞工之愛情》上映,影片在景別切換、鏡頭運用、情節設計等方面極具突破性,富有本土特色的滑稽愛情故事在當下看來依然令人捧腹,影片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短故事片。
在彼時動蕩的社會環境中,許多影片消失在歷史長河,也有一些遠渡重洋。2011年,挪威國家圖書館在館藏中偶然發現幾本以挪威語“EDDERKOPPENE”(《蜘蛛》)為名的電影拷貝,經中挪雙方多次鑒定,最終確定這是1926年由但杜宇導演的《盤絲洞》。影片于1927年在國內上映,大膽前衛、美輪美奐的畫面令其當時在國內市場極為轟動,流入海外后曾于1929年在挪威首映,終在2014年回歸故土。八十五載光陰在無意間應和了其原型故事的“西游”與“東歸”之路。
歷史的時間線進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內憂外患激發了一大批有志、有識、有才之士的創作熱情。《風云兒女》《木蘭從軍》《烏鴉與麻雀》等影片以不同形式反映現實、批判現實,成為號召大眾團結一心的精神力量。同時,創作者們也在積極嘗試電影藝術的多種表達方式。1934年,吳永剛導演的《神女》上映,影片在內核上對底層女性的關注,在影像上對鏡頭語言的突破,以及阮玲玉無可匹敵的演技,使其成為中國無聲電影的巔峰。
電影聲音技術也在上世紀30年代急速發展,1937年袁牧之導演的《馬路天使》是中國電影聲音走向成熟的標志。此外,影片嫻熟的場面調度、對現實的深刻揭露,使其被認為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先驅。
1948年費穆導演的《小城之春》無論是畫外獨白的運用,還是極具東方古典美學的含蓄與詩意,都突破了時代審美,不僅躋身多個世界影史名片排行榜,更影響了后世無數的電影創作者。
在混沌后重建 于改革中輝煌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東北電影制片廠(現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的故事片《橋》成為新中國電影攝制的起點,全國各地相繼建立國營制片廠,中國電影開始進入大規模、體系化生產階段。《南征北戰》《英雄兒女》等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大量涌現,時代氣息濃郁。
與此同時,創作者在電影藝術的探索上持續發力。由老舍小說改編的電影在這一時期登上銀幕,其中,由石揮導演并主演的《我這一輩子》實現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影片以個體命運窺見歷史洪流,以時代變遷照見人間悲歡,在鏡頭調度、演員表演、音樂音響等方面也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石揮對本屆北影節評委會主席姜文的電影創作也產生了極大影響。而《早春二月》《林家鋪子》等影片承襲上世紀40年代《小城之春》的含蓄之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風格也是當下構建中國電影美學體系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上世紀80年代,踏著改革開放的巨浪,中國電影迎來新的輝煌。1983年,由北電“78班”通力合作拍攝的影片《一個和八個》標志著第五代導演全面登場。陳凱歌的《黃土地》革新中國電影美學,張藝謀的《紅高粱》將中國電影推向世界。這一時期,新老導演同登創作舞臺,《城南舊事》《黑炮事件》《人?鬼?情》,以及與香港合拍的《少林寺》等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作品百花齊放。“兩甲子的喝彩:中國電影特展”中展映的《紅衣少女》對當下觀眾而言,是這一時期作品中相對小眾的一部,導演陸小雅以少女視角觀察生活,反思教育,主角安然也成為一代人的青春偶像。
隨著電影產業改革逐步深化,民營電影公司與國營制片廠一齊發力,中國電影開始朝著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無論是開內地賀歲電影先河的《甲方乙方》,還是主旋律電影的標桿《橫空出世》,抑或是至今仍在海外享有盛譽的《那山那人那狗》,中國電影此時正以恢弘之姿昂首邁向新時代。
潮起潮落間 看動畫崛起
今年春節檔,《哪吒之魔童鬧海》強勢突圍,連續打破中國電影票房的多項紀錄,位列世界電影票房前五。影片不僅讓世界看到中國動畫的無限魅力,也讓中國電影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動畫電影由萬氏兄弟拓荒,現存最早的國產短片之一《鼠與蛙》是其美學風格的初步探索,尚能看出對西方動畫的模仿。到了1941年的《鐵扇公主》,畫面已經明顯體現出對中國繪畫和戲曲藝術的借鑒,角色打斗時的動作設計也參考了京劇表演形式。影片上映后轟動一時,甚至影響了日本動畫的后續發展。
東北電影制片廠建立初期也曾嘗試動畫電影的攝制,陳波兒導演的《皇帝夢》用木偶戲的形式揭露國民黨腐敗,方明導演的《甕中捉鱉》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諷刺蔣介石及其統治,兩部影片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成立后,中國動畫電影開始進入黃金期,《驕傲的將軍》《豬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媽媽》等作品與戲曲、剪紙、皮影戲、水墨畫等中國傳統藝術結合得更加自然,《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經典作品以獨一無二的東方美學享譽國際。
然而,上世紀90年代起,外國動畫大量涌入,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陷入低迷,受眾一度局限在低齡兒童中。直到2015年《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出現,才打破了“動畫=低幼”的偏見,用“傳統IP+時代表達+技術創新”為中國動畫電影打開了新時代的發展之路。2023年上映的《長安三萬里》以“畫卷式敘事”將一段時代變遷下的友情故事娓娓道來,現代特效與傳統水墨相結合的畫面讓書本上的詩詞變得真實可感,影片也成為中國動畫電影學派的絕佳典范。
2015年,賈樟柯導演的《山河故人》用一段跨越時代的故事描摹世事變遷,片中指向未來的2025年正是此時所處的現在。回望中國電影的雙甲子之路,創作者在激蕩中不斷前行,未來或許仍有風浪,但光影永駐,前路定為坦途。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6-2365-0.html光影閃耀來時路 風云激蕩奮前行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五一檔新片預售《水餃皇后》領先
下一篇:寫戲即寫人心,向內求才是無限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