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深陷信任危機,雷軍能否力挽狂瀾?
小米SU7高速路碰撞爆燃
世事無常,一場車禍將小米推到了風口浪尖。
近日,3名女大學生在駕駛小米SU7經過安徽德上高速時發生意外,車輛碰撞后發生爆燃,車內三人無一幸存。
圖源:微博
在社交平臺上,“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細節”“SU7爆燃遇難者家屬稱小米仍沒來聯系”等多個詞條的閱讀量達到億級,相關討論達到數十萬條。
一時間,小米陷入了巨大的輿論漩渦之中,公眾關注度居高不下,質疑聲如潮水般涌來。
面對不斷沸騰的輿論,小米不得不在事件尚未調查清楚前先行回應網友的關注——
4月1日中午,小米公司發言人首次回應“小米SU7高速碰撞燃爆”事件,同時公布了事故車輛行駛情況摘要。
小米表示,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的時速持續行駛。
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了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在檢測出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
當駕駛員接管車輛后,操控車輛持續減速并轉向,最終以約97km/h的時速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了碰撞。
圖源:微博
從車輛行駛數據可知,從系統預警到碰撞僅間隔大約2-3秒,而駕駛員接管后制動踏板開度僅31%-38%。
因此,小米此次回應雖然得到了部分網友的好評,但是也讓更多網友產生了疑問—— “2秒鐘,能做什么?”“智能駕駛可信嗎?”……
面對愈演愈烈的爭議與質疑,雷軍終于不再沉默,在當晚回應了網友。
雷軍首先代表小米向遇難者表達了哀悼,同時向遇難者的家人表示慰問。
隨后表明,小米已在第一時間成立專項小組,趕赴現場后配合警方調取并提交了掌握的車輛數據。
同時解釋,由于事故還在調查,小米仍未接觸到事故車,很多問題暫時無法回答。
最后承諾:“無論發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我們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處理的進展,并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strong>
圖源:微博
雷軍的這番回應算得上是真誠懇切,受害者母親在評論區表示:“希望說到做到。”
幾分鐘后,小米汽車也發文回答了網友關心的六個問題。
首先,針對“事故發生后,小米官方并未聯系家屬”的傳聞小米表示,在碰撞發生后,小米立即與車主取得聯系,確認非車主本人駕駛后,緊急救援呼叫車上乘員,同時報警、呼叫120急救服務。
事件跟進過程中,小米已在警方指導下,嘗試與家屬會面。截至此次回應為止,小米仍在等待會面通知。
圖源:微博
其次,針對“事故車輛已被拉回北京”的傳聞,小米表示這一說法嚴重失實,目前小米尚未接觸到事故車輛。
圖源:微博
然后,針對路況和車速情況、車輛起火原因、車門能否打開等傳聞,小米也一一做出了回復。
圖源: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提到,小米SU7 標準版有前向防碰撞輔助功能包括碰撞預警 (FCW) 和緊急制動 (AEB) 兩個子功能,作用對象是車輛、行人、二輪車三類目標,目前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
圖源:微博
這一情況引起了網友的熱議,主要集中在智能輔助駕駛到底智不智能?一是對于純視覺方案的感知局限問題,二是對于人機交互中AEB未觸發和作用對象的問題。
對此,業內專家表示,智能輔助駕駛絕非萬能,甚至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使用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可能會帶來嚴重的駕駛安全隱患。
央視網更是直接指出,部分車企的營銷話術模糊了“智能駕駛”的技術邊界,誤導消費者認為“算法是萬能的”,而忽視了技術的局限性和風險。
因此,即使小米接連三次對車禍事件進行回應,小米的情況仍舊不容樂觀——
二級市場上,截至4月2日收盤,按照最新市值計算,小米集團總市值近兩天縮水超1200億港元。
小米“負面消息”不斷,未來何去何從
3月18日,雷軍公布了小米的“最強財報”,財報顯示,2024 年小米集團總收入同比增長 35.0%至人民幣 3659 億元;經調整凈利潤同比增長 41.3%,達人民幣272億元,創下新高。
圖源:微博
一時間,小米的股價水漲船高,股市一片大好。
卻不曾想,不久后小米就碰上了一系列“負面消息”——
3月28日晚間,美的集團公布了2024年年報。年報顯示,美的集團于2024年底徹底清倉了持有的小米集團股票,合計套現近20億元。
圖源:美的財報
雖然業內人士表示這是美的和小米業務市場重合過多后進行的正常分割,但是也引發了網友猜測,影響了部分網友對小米的信任。
3月31日晚間,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在微博發文辟謠‘雷軍帶頭減持小米股票’言論,表示港股增發配售是常規操作。
圖源:微博
雖然“先舊后新”這一配售方式,幾乎未影響雷軍的持股比例,但是依舊引起了網友的質疑和議論,動搖了部分股民的信心。
以及此次SU7車禍事件,掀起了網友對小米汽車安全性的和營銷方式的質疑,動蕩了網友的信任度。
不難看出,小米的一舉一動都被網友時刻關注著,稍有風吹草動就會直接影響到小米的股價和品牌形象。
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或許是小米和雷軍的強綁定關系,讓公眾形成了“小米就是雷軍,雷軍就是小米”的印象。
早在小米發展之初,雷軍就通過塑造“雷布斯”形象(模仿喬布斯發布會風格),將個人技術理想主義與小米“為發燒而生”的品牌口號綁定,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家IP運營的標桿?。
這種人格化的傳播模式在2025年仍被強化,“與用戶交朋友”的雷軍在微博健身打卡、產品體驗分享等內容,持續吸引用戶關注,個人影響力居高不下,甚至成為了“帶貨之王”——
“飯遭殃”辣醬、凡客服裝、“迪柯尼”工裝皮衣、不銹鋼直飲杯……
圖源:微博
雷軍無意間就能將一件件產品變成爆款,其一言一行更是備受關注——?
雷軍接待三星、高通高層參觀工廠,雷軍回訪武漢大學“雷軍班”,雷軍小米YU7櫻花照……
圖源:微博
在流量加持下,雷軍無疑成為了小米的代言人,并且是深度綁定的關系,可謂是“無雷軍不小米”,一度成為各大企業家羨慕不已的“熱搜體質”。
只不過,流量既能造神,也能毀神。 當企業家與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劃等號時,可能會導致消費者將產品技術承諾與創始人信用過度關聯,一旦產品出現問題,輿論迅速演變為對個人信譽的“捧殺式”反噬?。
就像此次SU7事件,車主表示其是“米粉”,出于對雷軍和小米的喜愛和信任于是決定購車。這種喜愛直接讓其忽視了小米在汽車行業作為新入局者的試錯成本。
對此,雷軍本人也曾在演講中提到過:“沒有試駕過甚至沒有開過車的‘天使單’用戶有很多,小米SU7首月‘天使單’比例超過60%。”
顯然,對于汽車而言,安全問題是高于性價比、品牌加持、個人影響的,盡管小米強調“自研”“全棧技術”,但“饑餓營銷”“參數劇透”等互聯網打法模糊了汽車作為重工業產品的安全屬性,影響了消費者的理性決策。
面對非理性消費的消費者的質疑,雷軍自然成為了“第一責任人”——
因為消費者消費更多是出于對雷軍本人的信任和喜愛,所以和雷軍相關的任何舉動都有可能成為小米的“負面消息”。
不難看出,雷軍的個人影響力已經成為了小米的一部分,這雖然有利于小米的營銷宣傳,但是也成為了小米的發展隱患。
如何平衡雷軍個人影響力和小米品牌形象之間的關系,或將成為小米后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12-33805-0.html小米股價暴跌,雷軍心力交瘁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小米之家日本第二家直營店開業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