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周光召在“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中作首場報告。
■劉曉
周光召總是鼓勵科技工作者做創造性成果,同時告誡他們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
1961年5月,周光召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理論部任第一副主任,輔助主任鄧稼先攻關原子彈原理,并領導原子彈的理論設計。周光召同鄧稼先一道,身體力行,對理論部科研人員進行工作作風教育,希望培育良好的工作氛圍和學術風氣。他們大力倡導民主寬容的學術氛圍,鼓勵年輕人敢于講真話、說實話,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和觀點。
當時理論部的科研人員正在研究蘇聯專家給二機部領導講解原子彈用的一個教學模型。相關物理量的運動方程計算及其方法、材料的物理參數等,都得靠自己從頭摸索和建立。
開始進展很順利,計算結果與專家給出的數據吻合,但當繼續深入,計算到一個關鍵步驟時,研究人員發現,炸藥爆炸后在內爆過程中產生的壓力值總是小于蘇聯專家給出的一個數據。為了弄清出問題的原因,計算不得不暫停。
物理學家、力學家、數學家從各自熟悉的專業領域的角度對結果進行審議,提出分析和質疑,經常展開激烈辯論。在提出一些改進條件之后,再進行新一輪計算,這樣的計算,前后共進行了9輪,結果還是不吻合,原子彈設計一時陷入了困境。
周光召來到研究所時,計算和討論正在緊張進行著。周光召認真聽取了年輕人的匯報和專家們的意見,仔細分析核算了所有的計算材料,不迷信權威的他懷疑蘇聯專家給出的數據有誤。
周光召以他深厚的物理功底,巧妙構造了一個理想模型——假定一顆理想的原子彈在受沖擊波壓縮的過程中沒有任何能量耗散,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估算其可能做的最大功。在副院長彭桓武的支持下,周光召進行了比較嚴格的最大功估算,論證即使原子彈做了最大功也達不到蘇聯專家的數據,證明了蘇聯專家教學模型的數據有誤。這就是原子彈研制中著名的“九次計算”的故事。
據當年核武器試驗計算組組長孫清和回憶,當時周光召提交計算結果時話語平靜、聲調不高,就像完成了一道算術題。但事實上,這一驗證在關鍵時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堪稱我國原子彈理論設計中一個里程碑式的進展。到1963年底,他協助鄧稼先完成并提交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
周光召的工作作風實實在在、質樸無華、理性淡定,從他身上找不到一絲一毫的虛假。周光召多次表示,在“兩彈一星”攻關中,有功人員遠不止幾十位,為此傾注心血乃至獻出寶貴生命的,是一大批默默無聞的人。而自己是個很普通的人,如果把制造原子彈比作撰寫一篇驚心動魄的文章,這文章是工人、解放軍戰士、工程和科學技術人員等不下十萬人寫出來的,而自己只不過是十萬分之一。
《中國科學報》(2025-04-11第4版印刻)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8-3714-0.html周光召:原子彈研制中的“九次計算”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曹文宣:“十年禁漁”仍應持續推進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