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6月,北京,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現場氣氛熱烈而莊重。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陳毅等出席大會,他們的話語如洪鐘般在會場回響,宣告著中國科學事業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啟,“全國科學的學術領導中心已經建立起來”,“標志著我國科學事業發展中的新階段的開始”。
第一批學部委員233人,其中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61人,自然科學學部委員172人。
在這個群星璀璨的時刻,一位來自農業科研領域的年輕學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37歲的小麥遺傳育種學家趙洪璋,此時的他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從此肩負起更為重大的使命,投身于科技創新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的偉大征程。
當選為學部委員也是我國小麥產區千百萬農民和廣袤豐收土地對趙洪璋的認可、褒獎。
1956年1月29日,趙洪璋到中南海參加毛澤東主席主持的討論農業發展會議。毛澤東聽說趙洪璋也在會上,站起來用手指著他說:“講一講,講一講”。趙洪璋作了簡短發言。他表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沒有干不成的事業。
聳立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校區圖書館前廣場的趙洪璋院士雕像。張行勇攝
趙洪璋畫像,畫像的左上方為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獎獲得者、2024年度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振聲院士的書法題詩。郭柏壽提供圖片
趙洪璋院士生前在小麥育種試驗田觀察小麥雜交材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提供圖片
20世紀八十年代初,趙洪璋院士(左一)與李振聲院士(右一)等小麥育種專家在觀摩討論新選小麥品系、品種的長勢與性狀特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提供圖片
“一個品種挽救了大半個新中國”
趙洪璋出生于河南淇縣,自幼對土地和莊稼有著天然的親近。1940年,他從西北農學院農藝系畢業后,扎根楊陵,從事小麥育種工作。彼時,國內小麥品種落后,產量低下,農民們辛苦勞作一年,收獲卻寥寥無幾。趙洪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培育出高產、優質的小麥品種,讓老百姓吃飽飯。
當時,陜西省武功縣種植的主要小麥品種是“螞蚱麥”,這種麥子極易感染黃疸病,還容易倒伏,嚴重影響產量。趙洪璋深入田間,仔細觀察“螞蚱麥”的生長特性,查閱大量資料,四處走訪請教專家。經過反復研究和思考,他發現“螞蚱麥”和美國品種“碧玉麥”雜交,或許能培育出抗病害、抗倒伏的新品種。
建國初期,趙洪璋的名字就在整個黃淮小麥產區家喻戶曉。因他培育的小麥良種“碧螞一號”一年的推廣面積達到了9000萬畝,大幅度提高了小麥產量,在新中國最艱難的時候,解決了千百萬群眾的吃飯問題。一些地方的農民甚至提出要給他修廟,尊他為神。
1950年,32歲的趙洪璋被選為知識分子中第一個全國勞模,光榮地出席了新中國國慶節觀禮。毛澤東主席接見他時連聲稱贊:“你一個小麥品種救了大半個新中國!”
從“碧螞1號”到“西農881”
“碧螞1號”的成功并沒有讓趙洪璋停下腳步,他深知科學研究永無止境。隨著時間的推移,“碧螞1號”逐漸出現倒伏并感染小麥條銹病的狀況。趙洪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再次一頭扎進試驗田,開始思考新的小麥雜交育種方案。
1956年,趙洪璋作為中國農業科學考察團成員,赴丹麥、印度等國進行考察訪問。在丹麥,他帶回了幾個莖稈較矮、穗大粒多、抗條銹病的麥穗,命名為“丹麥一號”。回國后,他帶領助手何金江等人,從借來的20多個花盆起步,開始了新一輪的育種工作。這一次,他們面臨的困難更多,壓力更大,但趙洪璋和他的團隊沒有絲毫退縮。
經過八年的艱苦努力,1964年,他們終于選育出“豐產1、2、3號”小麥品種,其中“豐產3號”表現尤為突出,開拓了中國黃淮冬麥區啟用西北歐極晚熟小麥種質資源第一例,成為當時關中和黃淮冬麥區栽培面積最大的品種,為三年困難時期后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豐產3號”小麥品種成為中國小麥第二次更新換代的主栽品種,推廣種植時間長達20年之久。
然而,趙洪璋的探索腳步從未停歇。20世紀70年代,小麥倒伏問題成為制約產量提升的一大難題。趙洪璋頂著烈日,在麥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觀察麥田群體的透光情況;冒著風雨,研究抗倒伏植株的結構特點。經過無數次的觀察和分析,他提出了以矮化株型為突破口的新的育種目標。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成功選育出“矮豐3號”,這是中國小麥生產史上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半矮稈品種,畝產400公斤左右,增產10%—20%,對中國矮化小麥育種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中國矮化育種的發展。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年過花甲的趙洪璋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此時,他敏銳地意識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小麥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于是,他又帶領團隊開展了優質強筋小麥品種選育和抗赤霉病品種選育等工作。經過不懈努力,他們成功育成以“西農85”“西農881”為代表的小麥新品種,開創了中國北方麥區抗赤霉病育種成功的先例。
趙洪璋畢生從事農業教育和小麥育種研究,先后選育出“碧螞1號”“豐產3號”“矮豐3號”和“西農881”等四批小麥品種,累計種植面積達9.5億畝,增產小麥約256億公斤,為中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研究成果先后獲陜西省科學技術大會獎、陜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多項榮譽,他也先后獲評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國務院有特殊貢獻科學家稱號等。
趙洪璋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業現代化做出歷史性貢獻,他本人也先后10余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教育家精神的典范
除了在科研上取得卓越成就,趙洪璋還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他以教書育人為己任,把大地當作課堂,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教學生們小麥育種技術,更教他們踏實工作、誠實做人。他先后培養了原農業部副部長路明,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科院研究員許為鋼,西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李丕皋等一大批農業科技領軍人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舉行90周年校慶期間,趙洪璋院士油畫像揭幕儀式在該校農學院舉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供圖
2024年9月21日,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李興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黃思光,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許為鋼,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小麥團隊首席科學家李立會,山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廖允成,安康市委書記武文罡,楊凌示范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何玲等共同為趙洪璋院士油畫像揭幕。
1982年9月,許為鋼來到西北農業大學師從趙洪璋院士讀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許為鋼至今記得,一個夏夜,他跟著趙洪璋在試驗田測產,手電筒的光束里,老人突然蹲下身:"你看這株'矮豐3號',穗頸節比常規品種短2厘米,這就是抗倒的關鍵。"說著便掏出磨得發亮的鋼卷尺,在潮濕的泥土上畫起株型結構圖。
"先生總說,小麥育種要眼里有田,心里有糧,他的白大褂口袋里永遠裝著放大鏡和記錄卡,連住院時都讓我把麥穗標本搬到病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王輝教授常想起導師的"田間課堂"與教導。
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2024年“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振聲院士曾回憶道:“選育‘小偃’系列品種時,我就借鑒了趙老師的育種方法。”
李振聲從組合中選出了“小偃6號”和“小偃5號”,后來發現“小偃5號”抗病性差,于是主推“小偃6號”,該品種后來也成為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干親本,以及北方麥區的兩個主要優質源之一。
"趙先生總是把最新的種質資源分享給我們,他說'小麥育種是接力賽,我們這代人要給下一代鋪好路'。"李振聲記得,1964年"豐產3號"審定那天,趙洪璋特意讓他參與田間鑒評,指著整齊的麥壟說:"振聲啊,抗銹病要從源頭抓起,你帶回的'小偃'材料記得和'丹麥一號'做組配。"這種毫無保留的傳承,讓中國小麥育種的星火始終明亮。上世紀60-70年代,當時在西北植物研究所從事普通小麥與長穗偃麥草雜交遺傳育種的李振聲常帶著小麥雜交材料向趙洪璋請教。
王輝珍藏著導師的育種筆記,泛黃的紙頁上,1978年的記錄格外醒目:"今日與振聲討論矮稈基因導入,他提出的染色體工程思路值得深入,吾輩當甘為鋪路石。"這種甘為人梯的精神,在許為鋼身上延續——他培育的"鄭麥9023"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強筋小麥品種時,在頒獎典禮上說:"我的育種起點,是趙先生用'碧螞1號'打下的基石。"
趙洪璋常說:“搞咱這一行,要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樣熟悉每一株小麥。”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他的心中,小麥育種不僅僅是一項科研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關乎國家的糧食安全,關乎百姓的溫飽生活。
從"碧螞"到"豐產",從"矮豐"到"西農"系列,趙洪璋的育種人生如同一條長河,灌溉著中國小麥育種的土地。他教會學生的不僅是雜交技術,更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初心;他留給農民的不僅是高產良種,更是對土地的敬畏與熱愛。作為小麥育種學界的一代宗師,他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了后來者前行的道路。
1994年,趙洪璋因病不幸逝世。追悼會那天,數不清的挽幛落款是“某某市人民”“某某縣人民”“某某鄉人民”“某某村人民”,大家覺得,只有“人民”二字,才能體現對趙洪璋的崇敬,因為他是真正的人民科學家,他的一生,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8-3710-0.html麥濟蒼生:我國小麥育種宗師趙洪璋院士的人生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