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在經歷了整合資源、剝離仿制、轉型創新等一連串的戰略布局后,諾華計劃將未來的業務重心聚焦于推動中國醫療生態系統內的創新合作與協同發展。
“在過去七年里,我們完成了超過千億美元的交易,不僅將諾華轉型為一家純粹的醫藥公司,而且在分拆其他業務的過程中,我們還創建了全球領先的仿制藥公司山德士、全球領先的消費者保健公司,以及全球領先的眼科護理設備公司愛爾康。通過這些不同公司的創建,我們總共創造了超過800億美元的價值。”諾華首席執行官萬思瀚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指出,諾華在專注創新后的財務表現實際上已經加速增長,完全抵消了分拆的損失。
根據諾華公布2024年業績,2024年,諾華的銷售額和利潤均創歷史新高,總營收達到503.17億美元,同比增長12%。其中,中國市場收入39億美元,同比增長21%。基于2024年的業績表現,2025年,諾華預計凈銷售額將實現中高個位數增長,核心營業收入預計將實現高個位數到低兩位數增長。
中國無疑成為諾華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也成為不少跨國藥企的重要支柱市場之一。近日,萬思瀚與第六屆國際醫藥創新大會的與會跨國醫藥企業負責人一起參加了與北京市委書記尹力的會見。跨國醫藥企高管均表示,將著眼推動健康中國建設,與北京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提供更多高質量醫藥健康產品和服務,為推進北京高質量發展、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目前,我們在中國市場上已取得顯著成就,預計到2025年,我們有望躋身中國前三大跨國藥企之列。只有確保患者能夠獲取這些藥物,我們的藥物創新才具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提升患者對藥物的可及性,增強我們的能力,在中國顯得尤為重要。”萬思瀚直言。
2015年,被業內公認為是我國醫藥產業從“仿制”走向“創新”的分水嶺。受益于密集出臺的醫藥政策和改革措施,短短十年間,中國創新藥研發突飛猛進,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資本,取得了讓全球制藥行業側目的成績。
現階段,在國內藥價下行、融資通道不暢、國際市場地緣政治風險增大等背景下,我國藥企正在重新思考戰略、調整產品組合、積極探索創新營銷模式、開拓國際化業務以展望下一個十年。在此期間,跨國藥企已成為中國醫藥市場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談及對中國市場的切實感受,萬思瀚指出,觀察中國生物醫藥生態體系的演變,過去幾十年間,它經歷了顯著的變革。回溯早期,眾多中國企業主要扮演快速追隨者角色,其藥物研發活動多集中于模仿,諸如仿制歐美藥品,或僅對藥品中的某個細微成分進行微調。緊接著,這些企業步入了挑戰重重的時期,資金與研發投入的巨大需求成為了它們難以克服的難關,從而阻礙了創新的步伐。
“然而,近年來,我們目睹了中國企業開始展現出發現新藥物靶點的能力,并提出了創新的藥物和療法。這不僅對中國醫藥行業,對諾華而言,也是我們密切關注的焦點。”萬思瀚指出,在過去兩年中,諾華與多家中國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涉及小分子藥物、基因與細胞療法以及RNA療法等領域。
例如,2024年1月5日,諾華宣布收購本土藥企信瑞諾醫藥。這是一家專注于腎臟疾病領域革命性療法的開發、研究和商業化的臨床階段藥企,在此之前是創始投資機構與Chinook Therapeutics的合資公司。
同年1月7日,舶望制藥宣布與諾華達成合作協議,舶望將一款I期臨床項目的全球權益授權給諾華,同時諾華將選擇心血管疾病另外兩個靶點。此外,諾華還獲得一款1/2a期臨床項目的大中華區外全球權益。諾華支付1.85億美元預付款,合作總金額高達41.65億美元。
一周內,連續與兩家本土藥企達成合作,展現了諾華的決斷與魄力。對此,萬思瀚有自身考量。他指出,在與這些公司早期項目合作時,諾華采取了多元化的策略。在中國醫藥行業中,藥物研發的科學質量正不斷提升,盡管早期項目風險較高,諾華通常會同時合作多個項目,“比如十個中可能有一到兩個項目遭遇挫折,但這種策略確保了我們的投資組合或產品組合整體風險可控。因此,我們并不特別擔憂風險問題,更關注的是科學藥物研發的質量。”
近些年,中國市場涌現出一批富有活力的創新藥企,聚焦國內病患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根據動脈網數據,2024年,中國創新藥企License out交易金額與事件數再創新高,首付款總額(31.6億美元)首年超過創新藥研發融資(27.1億美元),多起交易巨額首付款“堪比IPO”。另據公開資料,僅僅在2024年上半年,中國藥企就創新藥達成了31項不同類型的授權合作。從合作藥物的研發階段來看,2期臨床前的藥物占到了33%;2/3 期臨床階段的藥物占到了39%;此外還有4款已獲批上市的藥物。
中國如今已是全球醫藥創新與合作高地,面對快速發展的本土生物制藥行業,跨國藥企已經將其視為開展合作的機遇,而非競爭關系。
在社會環境、政策及資本不斷助力的情況下,要想實現企業長足的發展,加強中外合作已然成為主旋律。
特別是在實施兩年一度的降價政策后,全球第三大醫藥市場日本的藥品支出將持平或下降,但受專利保護的原研品牌藥支出不斷增加,與一系列仿制藥促進政策相一致。中國也將是新興醫藥市場增長的主要貢獻者,預計中國將有更多創新藥陸續上市和使用,從而推動市場增長。
IQVIA數據預計,到2025年,全球兩個主要治療領域腫瘤和免疫,由于新療法和藥品的不斷涌現,預計將以9%~12%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預計到2025年,腫瘤學領域將增加100種新療法,藥品支出將超過1000億美元,總支出預計將達到2600億美元以上。其他疾病領域預計也會出現許多新療法,包括新穎的偏頭痛療法、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以及阿爾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綜合征的潛在治療方法。
如此,緊抓創新及合作機會將成為跨國藥企在華布局的主旋律,但如何選擇合作伙伴避免“分手”也成為需要考慮的話題。特別是對于早期市場的投資,如何精準規劃產品管線,避免“退貨”風險,也是考驗跨國藥企高管的一項重要指標。
萬思瀚指出,這個問題背后涉及眾多因素需要考慮。諾華在全球市場,包括中國市場,開展合作時,均會全面考量數據質量、藥物的科學性以及市場潛力。一方面,在尋求與中國本土生物醫藥企業合作時,諾華會檢查合作方所提供的數據質量,以及研發科學的高標準;另一方面,諾華會調研合作內容是否涵蓋臨床需求和應用,以及是否具備一定的商業潛力和價值。
“諾華會專注于早期創新產品,尤其是臨床前階段甚至是一期臨床試驗階段的早期資產。合作達成后,諾華將啟動全球臨床試驗,若產品展現出顯著價值,則進一步推進其全球商業化進程。”萬思瀚表示,對諾華而言,產品是否為first-in-class并非最關鍵,諾華更看重的是產品是否能夠真正顛覆或提升患者的治療標準(SOC)。
“對于藥物而言,最重要的是療效、安全性,并且服用方便,甚至能夠與其他藥物或療法聯合使用。實際上,藥物或產品的成功之道多種多樣。”萬思瀚說。
對于大部分跨國藥企而言,通過并購、許可授權獲取“外部創新”和“內部研發”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無疑,修煉“內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從商業運營、知識產權保護到資源調配等各個層面均需得到相應的提升,與此同時,還需借助外力,通過合作拓展自身的影響力,利用杠桿效應整合超越自身的資源和力量,從而實現創新成果的落地、創新價值的轉化,進而實現共贏。
隨著在華業務的不斷拓展,以及與政府的長期合作和關系深化,中國醫藥市場已然成為諾華全球生態體系中出色的合作伙伴。為了進一步提升中國醫藥行業的整體環境,萬思瀚認為,解決三個關鍵點至關重要:首先,各方需要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方面的政策框架,包括數據保護、專利泄露等問題需要得到重視;其次,在新技術和藥物的監管方面,中國政府應該優化放射性藥物的臨床應用體系,加快審評審批,進一步完善放射性藥物等新產業的應用標準及相關體系,以促進該產業良性發展。
“此外,應進一步完善國家醫保目錄體系,并探索創新的報銷方式和方法,特別是針對罕見病和特殊藥物,確保這些藥物能夠惠及不在醫保目錄內的患者。”萬思瀚補充道。
緊抓市場機遇背后也是對當下市場擔憂的應對之策。對于跨國藥企而言,未來幾年也需要面臨諸多市場挑戰,特別是當藥物專利到期或失去專利保護時,跨國藥企需重新調配資源以應對挑戰。
交銀國際的分析顯示,未來3年,眾多跨國藥企面臨專利懸崖的風險敞口,按收入計算的風險敞口在20%以上,這一風險敞口在不同企業間存在較大差異,最高可達70%。其中BMS 所承受的風險最大,已到期和未來三年內將到期品種的銷售占2023年總收入的68%;艾伯維的Humira專利到期后,公司面臨重大收入風險,但通過推出新藥如Skyrizi和Rinvoq來緩解專利到期的影響。
此外,諾華、阿斯利康、羅氏、強生等其他制藥巨頭也面臨25%以上的風險敞口,需采取策略應對專利到期。
在此背景下,跨國藥企全副武裝應對專利懸崖。其中,創新研發作為醫藥行業發展的長期原動力,新品種的銷售增長無疑是解決現有品種專利懸崖風險的最有效途徑。根據德勤的報告,全球研發支出TOP20的跨國公司近年來研發效率持續下降,特別是在2022年,研發回報率降至十年來的最低點,僅為1.2%。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在目前全球最暢銷的前20款原研藥中,預計有近10種將在未來10年內面臨專利到期的挑戰,包括默沙東抗PD-1療法可瑞達(帕博利珠單抗,又稱K藥)、百時美施貴寶/輝瑞的血栓治療藥物艾樂妥(阿哌沙班)、艾伯維/強生的伊布替尼、強生的喜達諾(烏司奴單抗),吉利德的比妥維(比克恩丙諾片)等。
以艾樂妥為例,其在2020年的銷售額達到91.7億美元,較2019年實現了16%的增長,成為2020年全球最暢銷藥物之一。據藥春秋消息,艾樂妥在2021年全球暢銷藥TOP10的名單中排名有所提升。多年來,百時美施貴寶和輝瑞一直在努力對抗仿制藥競爭對手。
最近,諾華也處于資源重新分配的時間窗口,據FiercePharma報道,諾華重磅心血管藥物Entresto(沙庫巴曲纈沙坦)在美國的專利將在幾個月后到期。“我們計劃在這一領域進行相應的調整,確保我們的產品組合在心血管治療領域保持適當的覆蓋。”萬思瀚直言,盡管如此,諾華在各個治療領域都擁有強大的產品線,有30款具有高潛力的未來藥物,以及多個新興技術領域。
“實際上,這種調整并不劇烈,它更像是大型企業在產品專利到期或失去市場獨占性時所采取的常規策略。”萬思瀚進一步指出,在心血管領域,我們擁有多項在研項目,它們都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例如,樂可為,這是一種小干擾核酸藥物,能夠有效降低膽固醇水平;今年諾華完成了對 Anthos Therapeutics 公司的收購,旨在治療和預防可能導致中風及其他嚴重后果的患者血栓;諾華即將在明年啟動 Pelacarsen 的三期臨床試驗。Pelacarsen 屬于first-in-class藥物。
盡管調整策略各異,但跨國藥企都在積極尋求機遇,以期更靈活地應對市場挑戰。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7-17712-0.html專訪諾華全球首席執行官萬思瀚:2025年,躋身中國前三大跨國藥企之列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