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 季媛媛 上海報道
我國老年人口目前已突破3.1億大關,尤其是慢性病的發病率已超過78%,多病共存現象極為常見。這一現狀不僅給個人健康、家庭護理帶來了巨大壓力,也對整個醫療體系構成了嚴峻挑戰。因此,如何通過醫療與預防的整合,實現老年人疾病的早期預防、早期篩查和早期干預,尤其是將干預關口前移至中年人群,共同提高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顯得尤為關鍵。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國家近年來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加強慢性病管理,并推動全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例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醫療與預防并重的方針。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
“許多人正面臨慢性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威脅,包括流感、肺炎、帶狀皰疹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吳靜近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等表示,預防是避免疾病風險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醫防融合強調的是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的有效整合與銜接。當下,應重視預防措施,將預防關口前移,確保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能夠有效協同,緊密銜接,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可持續的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
實際上,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八個部門聯合發布了《健康家庭建設通知》,明確將家庭建設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強調健康家庭是構筑健康中國的堅實基礎。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今年兩會期間,“促進醫防融合,筑牢中老年人健康防線”的話題也備受關注。
關于醫防融合,與三級預防體系密切相關。所謂三級預防體系包括:一級預防旨在防止疾病發生,例如通過疫苗接種和健康行為干預來實現;二級預防關注的是疾病早期發現和治療,這包括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等策略;三級預防則是在疾病無法治愈時,盡量減少其對患者后期的危害和殘疾。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此前提出了零級預防的概念,這也被認為是當前四級預防理念的一部分。所謂零級預防指的是政策層面的預防措施,因為群體性行為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導,這樣才能有效預防疾病。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專家雷杰在兩會期間對記者表示,醫防融合強調的是將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融入到每一個環節,無論是生活、治療還是康復,都需要全面整合。從概念上講,醫防融合首先應該是理念上的融合,即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臨床醫生都應深入理解預防理論,并在思想上達成共識,共同完成預防控制任務。其次是技術上的融合,即不同領域的技術優勢互補,共同實施。最后是行動上的融合,即統一行動。
從疾控機構的角度,雷杰明確了疾控中心在醫防融合中的三大職責:一是制定疾病預防控制策略,二是推動各項行動落地,三是評估健康干預效果。
“在山東省,醫防融合的探索已有十余年的時間,最早集中在傳染病防控領域,對臨床醫生進行傳染病診斷培訓、院內感染防控等工作都是醫防融合的具體體現。”雷杰指出,近年來,山東省在慢病管理領域也進行了諸多實踐,如推廣成人預防接種健康處方,推進“三減控三高”行動,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風險。
談及醫防融合,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黨支部副書記、院長吳浩對記者指出,基層醫療機構是醫防融合的重要載體。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行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特別是去年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范疇,這些服務的大部分執行者是基層醫療機構,包括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下屬的村衛生室或社區衛生服務站。因此,這些機構在承上啟下的工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那么,如何在這些機構中落實和貫徹三級預防理念?對此,吳浩指出,一級預防的核心在于如何預防疾病的發生。這包括開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識,以及改善生活方式以減少疾病的發生。同時,接種疫苗也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流行病學數據、研發和專業研究,可以發現有些疾病可以通過疫苗預防。因此,疫苗接種是減少疾病發生的關鍵環節。
另外,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口壽命延長,慢性病的患病率和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如何在某個時間點降低或維持慢性病的發病率,保持健康生活,是必須面對的挑戰。
“60%的慢性病與生活方式有關。因此,在基層解決慢性病問題至關重要。我們經常發現,患者并非只有一種疾病,探討如何在基層解決這一問題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難題。”吳浩說,人才短缺的問題也較為嚴峻。在西方和發展中國家,全科醫生可能占到40%左右,而在中國,包括助理全科醫生和鄉鎮醫生在內,這一比例僅為8.6%。因此,解決醫防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人才是關鍵。
醫防融合不僅僅是疾控與醫療機構的合作,還涉及信息共享、數據聯通以及多學科協作。基于此,吳浩強調,在推動醫防融合過程中,基層醫療機構應借助科技賦能,通過互聯網醫療、電子健康檔案等手段,實現患者健康信息的實時共享,從而提高疾病預警與干預的精準度。
眼下,構架醫防融合的體系也離不開提升大眾的健康素養。
健康老年人的標準不僅限于生理指標的正常,還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根據2023年發布的《中國健康老年人標準》,健康老年人應該具備控制好血糖和血壓的能力,同時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然而,老年人的免疫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基礎代謝降低是導致免疫力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的飲食、適量的運動以及疫苗接種等都是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們常說:‘你的健康你負責’,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首要責任人。如今,醫療機構不僅治療疾病,還將健康宣教、生活習慣的改變和指導,包括飲食、運動等納入主要任務。健康體檢、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已經成為醫療機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在我看來是極其重要的。”國家老年醫學中心主任王建業對記者指出,從醫療機構的角度來看,我們有責任向接觸的患者普及預防疾病的知識。
例如,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對于老年人來說是成熟的選擇。帶狀皰疹疫苗雖然我接觸時間不長,但臨床觀察顯示,提前預防能顯著減少疾病發生,減輕患者痛苦。此外,臨床醫生需要控制好慢性病。同時,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部門之間需要共享信息。
提及技術共享的重要性,王建業強調,信息共享同樣關鍵。“我們應與公共衛生和疾病控制部門保持溝通,分享臨床中發現的慢性病信息,以便他們從宏觀角度制定政策,預防更多人患病。因此,醫療機構與疾病控制部門之間的醫防協同,以及信息共享顯得尤為重要。”王建業認為,在治療過程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和共病涉及多個系統和器官,需要多學科協作。這包括控制癥狀、疾病調整、改善生活質量、增加營養、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以及及時康復,特別是功能恢復。我認為這些方面都極為重要。
慢性病與感染性疾病的疊加風險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影響極大,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患者更容易受到流感、肺炎、帶狀皰疹等感染性疾病的侵襲。因此,在慢病管理的過程中,在老年人群體中,疫苗接種同樣不可忽視。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岳劍寧對記者表示,60歲以上人群在感染帶狀皰疹后,50%會出現明顯的神經痛后遺癥,而疫苗接種是預防該病較為有效的措施之一。
作為疼痛科醫生,岳劍寧經常遇到沒有很好預防或早診早治的患者,輾轉到三甲醫院的疼痛科已非常嚴重。他分享道,以帶狀皰疹為例,有的老年患者本身有慢性病,再加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幾年的折磨,身體承受能力弱,想做微創手術都非常困難。而了解健康防治知識,能夠預防的疾病及早預防,中老年人管理好基礎性疾病、踐行科學生活方式、適時接種疫苗如帶狀皰疹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將會減少未來發生多病夾擊或重癥的風險,為未來治療爭取更多機會。
“醫防融合不僅需要醫生的介入,還應通過健康教育提高公眾對疫苗接種和疾病預防的認知度。”岳劍寧強調。
在今年兩會期間,不少專家指出:醫防融合的核心在于理念、資源、信息的互通,以及各方協作的深入推進。基層醫療機構、疾控中心、醫院和社會組織需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醫防融合落地,為全民健康提供更堅實的保障。
不難發現,未來,醫防融合將繼續深化,通過完善基層醫療體系、完善成人預防體系、提高疫苗接種率、加強健康教育等措施,實現更精準、更高效的健康管理目標,讓每一位中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更全面的健康保護!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7-17596-0.html兩會熱議“醫防融合”:如何打通利民“最后一公里”?|兩會觀察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