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一場主題為“世界在變·電影作答”的創作者沙龍吸引了眾多電影人的目光。此次沙龍匯聚了多位知名制片人、導演及編劇,包括《后會無期》《斷橋》的制片人、《里斯本丸沉沒》的導演方勵,《年會不能停!》的導演董潤年,《小小的我》的導演楊荔鈉,以及參與制作《小小的我》《我的姐姐》《送你一朵小紅花》的制片人尹露,還有編寫過《中國合伙人》《親愛的》《奪冠》《三大隊》等劇本的張冀。
面對觀眾喜好的快速更迭,導演董潤年表達了他的見解。他認為,在當今時代,觀眾的好惡變化迅速,與觀眾產生共鳴變得愈發困難。電影與短視頻這類即時滿足產品相比,不具備競爭優勢,因此必須發揮電影自身的獨特魅力。
董潤年強調,創作者的真誠至關重要。如果觀眾能感受到這份真誠,作品往往會有好的反響。在創作過程中,他不過分關注觀眾的訴求,而是基于過去的經驗,但不盲目迷信。對他而言,最具安全感的創作方式就是創新,勇于打破既有的規則。
方勵則堅信內容永不過時。他以《里斯本丸沉沒》為例,分享了自己在影片上映期間跑了一百多場路演的經歷。其中一場放映結束后,觀眾并未立即離場,有人表示正是因為看短視頻過多,才被這樣充滿情感的電影深深打動。
導演楊荔鈉表示,她的電影作品和人物都源于現實世界的真實土壤。她以《小小的你》為例,這是一部關于普通人的電影,而非特殊群體,視角平實,卻深受觀眾喜愛。她認為,這恰好是對碎片化時代最好的證明。作為創作者,她會保持自省的態度和敬畏之心進行創作。
制片人尹露則以觀眾的心態看待創作。她坦言,最害怕的是電影人陷入自嗨的狀態。她強調,拍攝電影應從觀眾和年輕人的視角出發,而非創作者自身的視角。
編劇張冀則認為,盡管這一代觀眾與他有一定的距離,但電影人仍然需要具備應變能力。在創作中,他堅守一些恒久不變的原則,比如將筆下的人物當作朋友,深入了解他們,與他們相處,用各種方式接近他們,最終讓他們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他堅持創作的因果律,認為這是不能丟棄的。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6-2407-0.html電影創作者沙龍:探索世界變化下的電影創新之路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