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酒店“照騙”,關乎行業信譽和消費者權益。圖/新華社
大床房的床還沒沙發大!
據《法治日報》報道,近日,多地網友控訴線上預訂酒店遭遇“照騙”事件:有人花千元預訂海景房,推門發現內部照片竟全是渲染圖;預訂大床房,進門發現“這床還沒我家沙發大”……更離譜的是,有消費者要求退房竟被索要違約金,關于“酒店房型不符退房卻被收取80%違約金”的新聞,還上了熱搜。
移動互聯網時代,線上預訂酒店已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方式。然而,許多消費者在滿懷期待地入住后,卻發現酒店與預訂平臺上展示的華麗圖片和誘人描述大相徑庭。這種現象,被戲稱為酒店“照騙”或“貨不對板”。這讓不少消費者花錢又堵心,大呼上當。
誰能想到,原本流行于社交網站“照騙”,居然堂而皇之登上線上預訂平臺成為酒店“照騙”。從報道看,這并非偶發個案——從房型到衛生,從夸大床的尺寸到虛構“海景房”“溫泉浴池”等設施??梢哉f,范圍之廣、程度之深,令人瞠目。
而當這樣的“照騙”用于商品服務交易時,酒店不僅違背了誠信原則,更已涉嫌虛假宣傳,嚴重誤導消費者,違反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等多項法律法規,又豈是酒店辯稱“宣傳圖片只是藝術效果”,就能輕飄飄遮掩脫責的。
當前,旅游旺季即將到來,亟須針對酒店這樣的“照騙”行為進行整治,好讓消費者在線上預訂酒店時不再擔心“開盲盒”。
數字經濟飛速發展,拿著一部手機就能實現“說走就走”,為人們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由于無法實際接觸商品和服務,消費者更多只能依賴平臺展示來獲取相關信息。當酒店刻意利用信息不對稱、甚至是虛假信息來蒙騙消費者時,平臺若一味放任,則無異于與虎謀皮,難逃連帶責任。
毋庸贅言,獲得真實、全面的酒店房型信息,是消費者的基本權利。而當線上預訂平臺“照騙”泛濫,不僅表明給房間設施“美顏”已經成了酒店行業心照不宣的營銷手段,也說明平臺審核存在嚴重漏洞。長此以往,利益受損的不只是消費者,勢必會影響酒店信譽乃至行業形象,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因此,對這樣的商家和平臺,監管部門也不能手軟,對因“照騙”被消費者投訴較多的酒店,不妨進行調查,如屬實則給予降級、“摘帽”等處罰。與此同時,加強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加強酒店評論區的巡查,主動發現相關線索,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這些酒店敢公然造假,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普通消費者維權并不容易。通過報道可知,在具體案件中,消費者雖然一眼戳穿了“照騙”,但要證明“照騙”卻難度不小——不僅要證明酒店宣傳圖片與實際環境存在顯著差異,還需證明這種差異直接導致自己決策錯誤。
而這一點,對于擁有豐富的數據資源和技術手段的平臺,并不難做到。無論從維護平臺信譽還是構建公平的交易環境而言,都應當為消費者維權提供有力支持,并簡化投訴處理流程,建立相關救濟渠道。
當然,技術可用于造假,也能更好展現客觀現實。平臺不應僅限于事后補救,更需健全機制,確保消費者“所見即所得”。比如,平臺可以鼓勵酒店借鑒二手房平臺技術手段,開通“VR實景看房”等功能,讓消費者下單之前就能夠全面查看、了解酒店房間細節。對于開通這一功能酒店,平臺可給予一定的流量傾斜。
總之,及時整治酒店“照騙”行為,不僅是維護酒店行業信譽、規范市場秩序的必要之舉,更是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提升消費體驗的關鍵所在,還能為數字經濟的長遠發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消費者能夠隨時放心開啟“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才有旅游業的持續繁榮。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吳興發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6-2213-0.html整治酒店“照騙”,少不了平臺出力 | 新京報社論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