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在北京舉行。在21.0975公里的賽道上,首次“人機共跑”,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20支機器人隊伍參賽。
此前的蛇年春晚上,10多臺宇樹機器人身著花棉襖登上舞臺,與真人舞者一起扭秧歌、轉手絹,引起各方高度關注。人們驚呼,人形機器人來到普通人生活了。
造一臺像人一樣的機器,是人類由來已久的憧憬。從古書《列子·湯問》中偃師造“人偶”的記載到1973年世界上第一臺人形機器人WABOT-1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誕生,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探索從未停止。近半個世紀以來,這一行業發展起起伏伏,世界各國推出多種人形機器人,但總體發展較慢。
如今,為什么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會突然加速?
機器人頻頻吸睛
“每走幾步就能遇上一個人形機器人。”3月底,參加中關村論壇年會的嘉賓表示。年會期間,10多家企業的近百臺人形機器人活躍在迎賓、交流、主持、表演等場景。
從春節至今的兩個多月里,社交媒體上時常出現人形機器人的爆款視頻,展示前空翻、后空翻、騎自行車等絕技,刷新人們對具身智能的認知。
具身智能,是近年進入公眾視野的新詞匯。它強調智能系統與身體的緊密結合,通過身體與環境的交互來實現智能行為。與其區別的概念是無身體的智能,比如,沒有物理身體、完全依賴于計算和數據處理來實現智能行為的聊天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應用形態之一。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內的未來產業。
一些工廠、大學、科研機構、人工智能公司等正在率先使用人形機器人。
優必選最近發布的視頻里,在極氪汽車工廠,兩臺高1.72米的機器人Walker S1面對面站著,它們同時向對方點了點頭,隨后張開手臂,協同搬運一個長1.2米、寬50厘米、高40厘米的物料盒。
“機器人的工作效率約為熟練工人的70%。”樂聚公司創始人冷曉琨說,目前已進入車廠實訓的機器人“夸父”,干不了像打精密螺絲等高級技工承擔的復雜工作,而是干繁重、泛化性強、高度重復的活,如搬運大小、顏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揀不同形狀的零配件等。
暫未打算讓機器人進工廠的宇樹科技,近期在京東、速賣通等海內外電商平臺陸續“上新”。宇樹產品有兩類:四足機器狗主要面向C端消費者,人形機器人主要面向開發者。
宇樹市場總監黃嘉瑋表示,去年宇樹人形機器人銷售到100多個國家與地區,核心用戶是大學、科研院所、科技AI公司等。用戶在宇樹硬件上做二次開發。
全國多地圍繞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布局在加速。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10余個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籌備建立產業基金。
在投資界,機器人公司熱度也日益升溫。據創業投資和新興科技行業數據服務商IT桔子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具身智能賽道的50多家企業獲得超60億元融資。
加速因何而起?
1973年,早稻田大學推出世界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WABOT-1,每走一步需要45秒;本世紀初,日本本田公司發布人形機器人ASIMO(阿西莫),能上下樓梯;2013年,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發布的人形機器人Atlas運動能力驚人……
盡管出現過幾次技術迭代,但人形機器人行業一度陷入沉寂,直到近年開始加速。這是為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表示,長期以來機器人開發以編程為基礎,2022年AI大模型問世,能模擬人類的大腦,具有泛化遷移等能力,推動人形機器人這一新物種的發展。
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熊蓉表示,傳統機器人研究范式依賴對人類運動肌理的數學建模。如今,人們可通過大規模數據采集和神經網絡訓練讓機器人掌握更多隱性知識,舉一反三。
人工智能賦能機器人,也是產業界的共識。
在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進看來,推動人形機器人發展的最大力量是新一代人工智能,讓人形機器人擁有“大腦”,逐步具備泛化能力。
多名受訪專家提到2022年業內一個標志性事件:特斯拉正式發布人形機器人Optimus(擎天柱)。馬斯克展示它在汽車工廠搬運箱子、抓取金屬棒的視頻,并表示將規模化生產。
清華大學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觀察到,特斯拉將汽車工業的供應鏈優勢引入機器人領域,大幅降低硬件成本。
人形機器人主要由“大腦”“小腦”和“本體”三部分協同支配。以讓人形機器人接一杯水為例——要拆解指令、識別環境、規劃路徑,就要求“大腦”具備多層級決策能力;要完成走、拿、倒、遞等具體動作,則需“小腦”精準控制。
今年以來亮相的一些產品,展現了機器人關鍵技術的提升。春晚表演的宇樹機器人,被認為“小腦發達”,展示出很高的運動控制水平。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布的“慧思開物”平臺,則試圖構建兼容多本體多場景、具有強大泛化能力的通用軟件系統。
業界認為,當下限制人形機器人發展最大的瓶頸仍是“大腦”。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學部副主任、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張偉男說,在“大腦”方面,海內外還未出現像大模型那樣的突破性產品。軟件方面,面向跨場景的高質量、大規模數據比較缺失。硬件方面,面向機器腦的專用算力芯片還需進一步研發和普及。
星海圖人工智能聯合創始人、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助理教授許華哲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具身智能的基礎大模型。他以做飯為例,描述理想中的機器人“大腦”能達到的水平。
“我想讓機器人做一道松鼠鱖魚,因為操作難度足夠大——魚是活的,又滑又黏,還有顆粒狀的鱗片。不僅處理活魚,還得會改刀、油炸、炒糖色、澆汁、擺盤。”許華哲說,至少要過十幾年才能吃到機器人做的這道菜。
近來,人形機器人端茶倒水、在葡萄上穿針等視頻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不少人由此認為:很快可以買一臺機器人當保姆了。多名業界專家對此態度謹慎。
北京鋼鐵俠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銳的團隊,2021年入選參與中國宇航員人形機器人項目。他坦言,相比進太空,人形機器人進家庭的難度更高、周期更長。因為家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可能有老人、小孩和貓狗;不同地面的平整度、摩擦力不一,人形機器人行走時有傾倒風險。他認為,未來進入家庭的人形機器人不能是現有機械、電子結構的堆疊,而要借助新材料形成新一代的肌肉、骨骼。
在冷曉琨看來,未來進入家庭的人形機器人,必須像家電一樣便宜、像博士一樣聰明。他說,機器人的成本降低只是時間問題,但怎么把AI智能運用到本體上,是研究的難點。
中國制造優勢
上海臨港和奉賢區交界處一個工業園區,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一期工廠坐落于此。這里被業界稱為上海首座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工廠,今年1月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下線。工廠分兩層,一樓是生產和組裝,二樓是整機測試。
“就像人有200多塊骨骼一樣,雙足人形機器人A2全身有400多個零部件。”智元合伙人、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說,機器人不是組裝在一起就完成,而只是剛剛開始。為了避免之后行走不穩或摔倒,它必須經過一道又一道的分項測試,比如單腿負重30公斤的深蹲,要進行2000次以上的測試。
除了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還有兩類企業在入局研發人形機器人:一類是領先的科技企業,如華為、科大訊飛等,它們從人工智能角度切入,為機器人提供“智能”;另一類是新能源車企,如小鵬、小米等,主要基于人形機器人和智能汽車在電池、芯片、傳感器等供應鏈上可以遷移,在自動駕駛技術和AI模型的應用上有相似之處。
“人形機器人雖然最早出現在國外,但真正產業化落地最可能是在中國,因為中國有非常完整的產業鏈,所有需要的核心零部件和技術都有團隊研究。”張進表示,有的專注做“大腦”,有的擅長做雙足、胳膊等,大家會合力形成一個完整健康的產業生態。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表示,公司目前重點研發“大腦”所需的物理世界大模型,現在的人形機器人接近自動駕駛L2初級階段,期望盡早實現可量產并有商業價值的L3能力。
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也得益于我國機器人行業發展幾十年,在工業、服務等領域積累大量技術和客戶。去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超過29萬臺,在汽車和電子行業應用程度最高。
主營工業機器人的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吳豐禮說:“未來要做人形機器人的底氣,就在于企業已有20多萬家制造業客戶,研制出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可以第一時間給現有客戶應用。”
張進表示,新松20多年一直聚焦工業機器人,積累了豐富的工業知識和經驗。一旦工業領域出現人形機器人的大量應用場景,企業的人形機器人團隊可迅速跟進。
業界認為,工程師紅利是我國發展人形機器人的重要優勢之一。我國已培養出全球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工程師隊伍。2016年教育部批準 “機器人工程”作為本科專業,至今已有超過300所高校開設機器人工程本科專業。
政策層面,國家到地方都明確加速部署。工信部2023年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的顛覆性產品。去年七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人形機器人排在“創新標志性產品”專欄第一位。近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已出臺支持政策。
人形機器人通往未來的路徑已日漸清晰,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正在讓中國走在機器人技術革命的世界前沿。
對未來的憧憬與警惕
人形機器人會在哪些領域率先應用?
工信部指導意見提出三方面場景:服務特種領域需求,打造制造業典型場景,加快民生及重點行業推廣。
專家表示,一些條件惡劣、場景危險的作業,比如民爆、救援等,就需要人形機器人,可以降低工作危險性。雖然制造業是重要場景,但目前人形機器人承擔的仍是簡單任務,效率均不及一般工人。
業界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要進入更廣泛的真實應用,必須先進入“職業技能培訓學校”。
上海智元機器人的數據采集中心就是這樣一所學校。約4000平方米的空間里,上百名數據采集員頭戴VR眼鏡、手持操作手柄,“手把手”教機器人做家務——疊衣服、收拾碗筷、倒茶、超市收銀……每個動作需要機器人重復數百次。
智元創始人彭志輝解釋說,與大語言模型需要的文字、圖片、視頻等數據不同,機器人需要去三維世界跟有形物體進行交互,這種數據不可能從互聯網獲取,只能通過大量投入人力、物力,采集海量真實的機器人交互數據。
與此同時,北京、上海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也建立起人形機器人“技校”。
冷曉琨認為,這些訓練場把實際生產生活的場景抽象出來,通過人工操作機器人完成任務,采集多維數據,然后將數據輸入具身智能模型,成熟后再將模型部署到機器人,使它獲得新技能,這是人形機器人未來幾年發展的核心工作。
不少人擔心“會被人形機器人搶飯碗”,對此一名廠長告訴記者,前年招了約900人,去年招了450多人,今年只招了300出頭,還存在不少崗位空缺,確實有些活缺人干。
熊蓉表示,人形機器人如果得到大規模應用,意味著可以取代人類從事危險、重復和乏味的工作,有望解決未來社會勞動力短缺的難題。
未來人形機器人會給人類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也可能給原有社會秩序帶來挑戰。
人們會擔心機器人不知何時會失控,人類的權利在不知不覺中被侵犯,還擔憂機器人的行為無法追溯和問責。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器人與工業自動化專家王天然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直接決定了公眾對于機器人及其技術的接受程度。如何對機器人的行為加以約束,應該成為機器人設計者、生產者、應用者乃至社會管理者都關注的問題。
北京大學教授劉哲認為,盡管人形機器人要具備與人相當的自主性還很遙遠,但其自主性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多重倫理困境。因此,在進行倫理治理時,不僅要在設計機器人環節有倫理考量,還要有一個具備社會共識的倫理框架。
這場人機共舞才剛剛開始,它的舞步將關乎文明未來的律動。
4月19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在北京舉行。在21.0975公里的賽道上,首次“人機共跑”,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20支機器人隊伍參賽。
此前的蛇年春晚上,10多臺宇樹機器人身著花棉襖登上舞臺,與真人舞者一起扭秧歌、轉手絹,引起各方高度關注。人們驚呼,人形機器人來到普通人生活了。
造一臺像人一樣的機器,是人類由來已久的憧憬。從古書《列子·湯問》中偃師造“人偶”的記載到1973年世界上第一臺人形機器人WABOT-1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誕生,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探索從未停止。近半個世紀以來,這一行業發展起起伏伏,世界各國推出多種人形機器人,但總體發展較慢。
如今,為什么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會突然加速?
機器人頻頻吸睛
“每走幾步就能遇上一個人形機器人。”3月底,參加中關村論壇年會的嘉賓表示。年會期間,10多家企業的近百臺人形機器人活躍在迎賓、交流、主持、表演等場景。
從春節至今的兩個多月里,社交媒體上時常出現人形機器人的爆款視頻,展示前空翻、后空翻、騎自行車等絕技,刷新人們對具身智能的認知。
具身智能,是近年進入公眾視野的新詞匯。它強調智能系統與身體的緊密結合,通過身體與環境的交互來實現智能行為。與其區別的概念是無身體的智能,比如,沒有物理身體、完全依賴于計算和數據處理來實現智能行為的聊天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應用形態之一。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內的未來產業。
一些工廠、大學、科研機構、人工智能公司等正在率先使用人形機器人。
優必選最近發布的視頻里,在極氪汽車工廠,兩臺高1.72米的機器人Walker S1面對面站著,它們同時向對方點了點頭,隨后張開手臂,協同搬運一個長1.2米、寬50厘米、高40厘米的物料盒。
“機器人的工作效率約為熟練工人的70%。”樂聚公司創始人冷曉琨說,目前已進入車廠實訓的機器人“夸父”,干不了像打精密螺絲等高級技工承擔的復雜工作,而是干繁重、泛化性強、高度重復的活,如搬運大小、顏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揀不同形狀的零配件等。
暫未打算讓機器人進工廠的宇樹科技,近期在京東、速賣通等海內外電商平臺陸續“上新”。宇樹產品有兩類:四足機器狗主要面向C端消費者,人形機器人主要面向開發者。
宇樹市場總監黃嘉瑋表示,去年宇樹人形機器人銷售到100多個國家與地區,核心用戶是大學、科研院所、科技AI公司等。用戶在宇樹硬件上做二次開發。
全國多地圍繞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布局在加速。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10余個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籌備建立產業基金。
在投資界,機器人公司熱度也日益升溫。據創業投資和新興科技行業數據服務商IT桔子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具身智能賽道的50多家企業獲得超60億元融資。
加速因何而起?
1973年,早稻田大學推出世界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WABOT-1,每走一步需要45秒;本世紀初,日本本田公司發布人形機器人ASIMO(阿西莫),能上下樓梯;2013年,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發布的人形機器人Atlas運動能力驚人……
盡管出現過幾次技術迭代,但人形機器人行業一度陷入沉寂,直到近年開始加速。這是為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表示,長期以來機器人開發以編程為基礎,2022年AI大模型問世,能模擬人類的大腦,具有泛化遷移等能力,推動人形機器人這一新物種的發展。
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熊蓉表示,傳統機器人研究范式依賴對人類運動肌理的數學建模。如今,人們可通過大規模數據采集和神經網絡訓練讓機器人掌握更多隱性知識,舉一反三。
人工智能賦能機器人,也是產業界的共識。
在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進看來,推動人形機器人發展的最大力量是新一代人工智能,讓人形機器人擁有“大腦”,逐步具備泛化能力。
多名受訪專家提到2022年業內一個標志性事件:特斯拉正式發布人形機器人Optimus(擎天柱)。馬斯克展示它在汽車工廠搬運箱子、抓取金屬棒的視頻,并表示將規模化生產。
清華大學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觀察到,特斯拉將汽車工業的供應鏈優勢引入機器人領域,大幅降低硬件成本。
人形機器人主要由“大腦”“小腦”和“本體”三部分協同支配。以讓人形機器人接一杯水為例——要拆解指令、識別環境、規劃路徑,就要求“大腦”具備多層級決策能力;要完成走、拿、倒、遞等具體動作,則需“小腦”精準控制。
今年以來亮相的一些產品,展現了機器人關鍵技術的提升。春晚表演的宇樹機器人,被認為“小腦發達”,展示出很高的運動控制水平。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布的“慧思開物”平臺,則試圖構建兼容多本體多場景、具有強大泛化能力的通用軟件系統。
業界認為,當下限制人形機器人發展最大的瓶頸仍是“大腦”。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學部副主任、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張偉男說,在“大腦”方面,海內外還未出現像大模型那樣的突破性產品。軟件方面,面向跨場景的高質量、大規模數據比較缺失。硬件方面,面向機器腦的專用算力芯片還需進一步研發和普及。
星海圖人工智能聯合創始人、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助理教授許華哲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具身智能的基礎大模型。他以做飯為例,描述理想中的機器人“大腦”能達到的水平。
“我想讓機器人做一道松鼠鱖魚,因為操作難度足夠大——魚是活的,又滑又黏,還有顆粒狀的鱗片。不僅處理活魚,還得會改刀、油炸、炒糖色、澆汁、擺盤。”許華哲說,至少要過十幾年才能吃到機器人做的這道菜。
近來,人形機器人端茶倒水、在葡萄上穿針等視頻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不少人由此認為:很快可以買一臺機器人當保姆了。多名業界專家對此態度謹慎。
北京鋼鐵俠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銳的團隊,2021年入選參與中國宇航員人形機器人項目。他坦言,相比進太空,人形機器人進家庭的難度更高、周期更長。因為家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可能有老人、小孩和貓狗;不同地面的平整度、摩擦力不一,人形機器人行走時有傾倒風險。他認為,未來進入家庭的人形機器人不能是現有機械、電子結構的堆疊,而要借助新材料形成新一代的肌肉、骨骼。
在冷曉琨看來,未來進入家庭的人形機器人,必須像家電一樣便宜、像博士一樣聰明。他說,機器人的成本降低只是時間問題,但怎么把AI智能運用到本體上,是研究的難點。
中國制造優勢
上海臨港和奉賢區交界處一個工業園區,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一期工廠坐落于此。這里被業界稱為上海首座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工廠,今年1月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下線。工廠分兩層,一樓是生產和組裝,二樓是整機測試。
“就像人有200多塊骨骼一樣,雙足人形機器人A2全身有400多個零部件。”智元合伙人、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說,機器人不是組裝在一起就完成,而只是剛剛開始。為了避免之后行走不穩或摔倒,它必須經過一道又一道的分項測試,比如單腿負重30公斤的深蹲,要進行2000次以上的測試。
除了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還有兩類企業在入局研發人形機器人:一類是領先的科技企業,如華為、科大訊飛等,它們從人工智能角度切入,為機器人提供“智能”;另一類是新能源車企,如小鵬、小米等,主要基于人形機器人和智能汽車在電池、芯片、傳感器等供應鏈上可以遷移,在自動駕駛技術和AI模型的應用上有相似之處。
“人形機器人雖然最早出現在國外,但真正產業化落地最可能是在中國,因為中國有非常完整的產業鏈,所有需要的核心零部件和技術都有團隊研究。”張進表示,有的專注做“大腦”,有的擅長做雙足、胳膊等,大家會合力形成一個完整健康的產業生態。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表示,公司目前重點研發“大腦”所需的物理世界大模型,現在的人形機器人接近自動駕駛L2初級階段,期望盡早實現可量產并有商業價值的L3能力。
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也得益于我國機器人行業發展幾十年,在工業、服務等領域積累大量技術和客戶。去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超過29萬臺,在汽車和電子行業應用程度最高。
主營工業機器人的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吳豐禮說:“未來要做人形機器人的底氣,就在于企業已有20多萬家制造業客戶,研制出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可以第一時間給現有客戶應用。”
張進表示,新松20多年一直聚焦工業機器人,積累了豐富的工業知識和經驗。一旦工業領域出現人形機器人的大量應用場景,企業的人形機器人團隊可迅速跟進。
業界認為,工程師紅利是我國發展人形機器人的重要優勢之一。我國已培養出全球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工程師隊伍。2016年教育部批準 “機器人工程”作為本科專業,至今已有超過300所高校開設機器人工程本科專業。
政策層面,國家到地方都明確加速部署。工信部2023年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的顛覆性產品。去年七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人形機器人排在“創新標志性產品”專欄第一位。近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已出臺支持政策。
人形機器人通往未來的路徑已日漸清晰,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正在讓中國走在機器人技術革命的世界前沿。
對未來的憧憬與警惕
人形機器人會在哪些領域率先應用?
工信部指導意見提出三方面場景:服務特種領域需求,打造制造業典型場景,加快民生及重點行業推廣。
專家表示,一些條件惡劣、場景危險的作業,比如民爆、救援等,就需要人形機器人,可以降低工作危險性。雖然制造業是重要場景,但目前人形機器人承擔的仍是簡單任務,效率均不及一般工人。
業界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要進入更廣泛的真實應用,必須先進入“職業技能培訓學校”。
上海智元機器人的數據采集中心就是這樣一所學校。約4000平方米的空間里,上百名數據采集員頭戴VR眼鏡、手持操作手柄,“手把手”教機器人做家務——疊衣服、收拾碗筷、倒茶、超市收銀……每個動作需要機器人重復數百次。
智元創始人彭志輝解釋說,與大語言模型需要的文字、圖片、視頻等數據不同,機器人需要去三維世界跟有形物體進行交互,這種數據不可能從互聯網獲取,只能通過大量投入人力、物力,采集海量真實的機器人交互數據。
與此同時,北京、上海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也建立起人形機器人“技校”。
冷曉琨認為,這些訓練場把實際生產生活的場景抽象出來,通過人工操作機器人完成任務,采集多維數據,然后將數據輸入具身智能模型,成熟后再將模型部署到機器人,使它獲得新技能,這是人形機器人未來幾年發展的核心工作。
不少人擔心“會被人形機器人搶飯碗”,對此一名廠長告訴記者,前年招了約900人,去年招了450多人,今年只招了300出頭,還存在不少崗位空缺,確實有些活缺人干。
熊蓉表示,人形機器人如果得到大規模應用,意味著可以取代人類從事危險、重復和乏味的工作,有望解決未來社會勞動力短缺的難題。
未來人形機器人會給人類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也可能給原有社會秩序帶來挑戰。
人們會擔心機器人不知何時會失控,人類的權利在不知不覺中被侵犯,還擔憂機器人的行為無法追溯和問責。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器人與工業自動化專家王天然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直接決定了公眾對于機器人及其技術的接受程度。如何對機器人的行為加以約束,應該成為機器人設計者、生產者、應用者乃至社會管理者都關注的問題。
北京大學教授劉哲認為,盡管人形機器人要具備與人相當的自主性還很遙遠,但其自主性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多重倫理困境。因此,在進行倫理治理時,不僅要在設計機器人環節有倫理考量,還要有一個具備社會共識的倫理框架。
這場人機共舞才剛剛開始,它的舞步將關乎文明未來的律動。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2-1903-0.html人形機器人加速進化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