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3月20日獲悉,由寧波大學自主研發的地外極端環境綜合模擬艙日前正式投用。這一模擬艙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化學與空間生命—錢學森空間科學協同研究中心主任趙玉芬團隊研發,是該中心的重要科研成果。
“模擬艙通過模擬強輻射、微重力、亞磁場、低壓、低溫、低濕等火星和月球的極端環境,觀測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研究生物及其不同層次的組成單元對外太空環境的應激、適應和變化規律。”作為該模擬艙的設計師,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天體化學與空間生命—錢學森空間科學協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華躍進介紹。
“模擬艙的最大特點在于其綜合性。它分為培養箱箱體、生物成像、溫度控制、氣體成分和氣壓控制等九大模塊,可對溫度、濕度、氣體、光照進行調控。”華躍進說,模擬艙配備了生物樣品觀測系統,能夠采集樣品的圖像,并通過機械手實現艙內操作和自動取樣。所有生物樣品的培養數據可以通過網絡化系統進行實時監控和分析,為科學研究提供支持和參考。
該模擬艙于2022年著手研發,于今年3月正式投用并向社會開放。“我們設立了地外極端環境綜合模擬艙專項開放研究課題,將把地外極端環境綜合模擬艙打造為共享創新平臺,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團隊開展地外極端環境下生命、物理、材料等方向的研究項目。”華躍進說。
據介紹,天體化學與空間生命—錢學森空間科學協同研究中心由寧波大學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于2019年合作共建,依托寧波大學新藥技術研究院運行。
記者3月20日獲悉,由寧波大學自主研發的地外極端環境綜合模擬艙日前正式投用。這一模擬艙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化學與空間生命—錢學森空間科學協同研究中心主任趙玉芬團隊研發,是該中心的重要科研成果。
“模擬艙通過模擬強輻射、微重力、亞磁場、低壓、低溫、低濕等火星和月球的極端環境,觀測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研究生物及其不同層次的組成單元對外太空環境的應激、適應和變化規律。”作為該模擬艙的設計師,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天體化學與空間生命—錢學森空間科學協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華躍進介紹。
“模擬艙的最大特點在于其綜合性。它分為培養箱箱體、生物成像、溫度控制、氣體成分和氣壓控制等九大模塊,可對溫度、濕度、氣體、光照進行調控。”華躍進說,模擬艙配備了生物樣品觀測系統,能夠采集樣品的圖像,并通過機械手實現艙內操作和自動取樣。所有生物樣品的培養數據可以通過網絡化系統進行實時監控和分析,為科學研究提供支持和參考。
該模擬艙于2022年著手研發,于今年3月正式投用并向社會開放。“我們設立了地外極端環境綜合模擬艙專項開放研究課題,將把地外極端環境綜合模擬艙打造為共享創新平臺,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團隊開展地外極端環境下生命、物理、材料等方向的研究項目。”華躍進說。
據介紹,天體化學與空間生命—錢學森空間科學協同研究中心由寧波大學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于2019年合作共建,依托寧波大學新藥技術研究院運行。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2-1410-0.html地外環境“全能模擬者”投用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可機采高產長絨棉新品種問世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