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文清蔓
近日,車主林女士向澎湃公眾互動平臺“服務湃”反映稱,過年前她在加油站排隊洗車時,遇到一輛車門印著“省級機關公務用車”的轎車強行配合另一輛車加塞,下車理論時,對方向林女士方向繼續開車,導致林女士滑倒摔傷,在警方到達前兩輛車逃離現場。
后經涉事“公務車”所在地相關部門核查,涉事車輛實際為私家車,系車主擅自網購了“公務用車車貼”粘貼,已經對車主進行了批評教育,并責令其恢復原狀。(2月26日澎湃新聞)
涉事車輛上張貼著“省級機關公務用車”的車貼
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卻因“公務用車”標識的特殊身份,演變成一起挑戰社會公信力的公共事件。涉事車輛最終被證實為私家車,其“公務用車”標識來自電商平臺5元一張的“定制服務”。這種低成本的身份偽造,暴露出特權思想在現代社會的畸形生長。當某些人發現只需花費幾塊錢的代價,就能獲得某種意義的“特權通行證”,道德約束與法律敬畏便在利益誘惑前土崩瓦解。電商平臺上泛濫的“公務車貼”,讓本應嚴肅的公共標識,被異化為可供娛樂消費的商品。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身份偽造正從簡單的車貼向更復雜的領域蔓延。
面對泛濫的“公務車貼”交易,現行法律體系顯得捉襟見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二條,偽造國家機關公文、證件、證明文件、印章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但實際執行中,此類案件往往是“批評教育”,無法形成有效震懾。電商平臺的監管缺位更是令人咋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為身份偽造提供了溫床。
身份偽造的危害,遠不止于破壞交通秩序。當“公務用車”標識淪為交易符號,影響的是公眾對公共權力的信任。“看到公務車會本能地保持距離”,這種警惕心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社會規則意識的尊重。在林女士事件中,這種心理卻成了對方囂張的籌碼。
捍衛標識的真實性,就是捍衛應有的社會秩序。這不僅是對法律尊嚴的維護,更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唯有建立從法律完善到技術防控的立體監管體系,才能讓“狐假虎威”的鬧劇不再上演。畢竟,真正的社會秩序,從來不是靠身份標識來維持,而是建立在每一個公民對規則的敬畏之上。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1-41435-0.html極目銳評∣私家車貼“公務用車”標識加塞,公務身份豈能定制就有?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