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30日獲悉,我國科研人員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觀測數據,成功測定超短周期行星的年齡分布,首次發現這類行星系統的出現頻率和軌道特征隨年齡變化的規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天文學》雜志。
超短周期行星(USP)雖然物質組成成分與地球類似,但公轉一圈不到一天,幾乎貼著恒星運行,表面溫度超過2000攝氏度,是名副其實的“熔巖世界”。這種在太陽系里找不到的極端行星,完全顛覆了傳統認知,它們究竟如何形成以及怎么演化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主流理論認為,超短周期行星原本都誕生在較遠的區域,通過不同“搬家方式”最終抵達現在的軌道。“由于各種‘搬家方式’所需時間不同,從數百萬年到數十億年不等,且會留下獨特的軌道痕跡。”論文通訊作者、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謝基偉說,因此追蹤這類行星的出現頻率和軌道特征隨時間演變的規律,成為破解它們身世之謎的關鍵鑰匙。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借助郭守敬望遠鏡巡天數據,同時結合蓋亞衛星觀測數據,計算出行星系統宿主恒星的運動學參數和運動學年齡。研究發現,相較熱木星和其他短周期小質量行星,超短周期行星的宿主恒星普遍“年紀更大”,同時,它們的運動速度更快,更多地分布在銀河系古老的厚盤區域。
“我們進一步分析,得出了超短周期行星系統的出現率隨年齡的演化規律,發現超短周期行星系統的出現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謝基偉說,這項研究為超短周期行星的形成與演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線索。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8-4059-0.html我國科研人員首次揭示超短周期行星系統演化規律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