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的一騎絕塵中,中國大學迎來2025。
2025年,注定要成為變革的年份。是以戰略敏捷贏得戰略主動,還是在延誤中錯失轉型機遇,中國大學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學科建設?人工智能技術給創新人才培養帶來哪些啟示?澎湃新聞特推出“大學2025”專題,以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時代的大學之變。
近日,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負責人、大數據系統計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執行主任李堅強教授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我們要保持清醒——如何讓人工智能更加智能化,更好地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服務,推動新技術往前走,堅持正確的方向?!?span style="display:none">0Mv即熱新聞——關注每天科技社會生活新變化gihot.com
深圳大學是否有信心培養出像“梁文鋒”這樣的人才?
當這個問題拋給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負責人、大數據系統計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執行主任李堅強教授時,他跟澎湃新聞開了個玩笑,“那其他大學是否有信心培養出更多‘馬化騰’”?
“大學不能僅以培養某個人為目的,頂尖人才也很難按照某種模式培養”,對于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和人才培育,李堅強有自己的見解,“創新創業機制和人才培養機制很重要,這一點深圳和深圳大學一直傳承發揚得很好”。
李堅強曾于2018年主導籌建廣東省首個校企共建人工智能學院——深圳大學騰訊云人工智能學院,并推動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于今年4月21日正式揭牌成立。李堅強說,深大今年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正當其時,正值最需要的時候集中力量,未來更聚焦人才培養、科學研究。
相較于爆火出圈的“杭州六小龍”的企業驅動模式,以及杭州“前沿技術發現—應用科研攻關—成果轉化孵化—產業培育壯大”的未來產業全鏈條培育機制,深圳更強調“科研機構+高校+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打造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落地的完整生態鏈。
外界自然對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有了更多期待。日前,李堅強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探索人工智能如何將基礎理論方法與各個行業相結合,實現‘AI+X’與‘X+AI’的融合路徑?!?span style="display:none">0Mv即熱新聞——關注每天科技社會生活新變化gihot.com
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于今年4月21日正式揭牌成立。
“建設人工智能學院正當其時”
澎湃新聞:從2017年中國科學院大學率先設立人工智能學院,到最近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大學等院校相繼加入,國內高校人工智能學院建設潮已經走過八年。深圳大學這個時間節點來建設人工智能學院是出于什么考慮?是否會擔心“晚了一步”?
李堅強:不會晚,首先我們很早就開始開展人工智能的工作,比如我們跟騰訊在2018年建立了深圳大學騰訊云人工智能學院,也設立了人工智能專業,現在是集中力量更聚焦去做,圍繞人工智能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今年建人工智能學院正當其時,正值我們最需要的時候來完成這件事情?,F在國內眾多高校也在陸續設立人工智能學院,我們并不晚。
澎湃新聞: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本科畢業于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相比其他高校的人工智能學院,深圳大學跟騰訊的合作是否會更加緊密?
李堅強:這是肯定的。騰訊就在我們大學旁邊,走路就能到。從前幾年的深圳大學騰訊云人工智能學院,到今年的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我們跟騰訊都非常重視,后續會把各類工作開展起來。
澎湃新聞:深大是否有信心培養出更多“梁文鋒”,將人工智能學院建設成為深圳AI人才的“蓄水池”?
李堅強:我認為不能僅以培養某個人為目的,梁文鋒能達到今天的成就,也并不是按照某種模式培養出來的。當年,深圳大學騰訊云人工智能學院在申請首批現代產業學院時,我是主答辯人,有專家問我,“你講的這些模式都很好,馬化騰是用你這個模式培養出來的嗎”?我回答說,當時馬化騰在深大讀書的時候,我還沒進深大工作。
其實我想說的是,深圳和深大的創新創業機制和人才培養機制一直都是這樣傳承下來的,也培養了很多類似梁文鋒的人,只是在這一波浪潮中沒有像他那么突出。深圳有很多人形機器人和各類大模型企業,后面肯定也會不斷地涌現更多人工智能的人才。深圳的產業環境非常好,深大周邊類似硅谷。毛校長說,希望到本世紀中葉,再能夠培養出10位馬化騰量級的杰出校友。我認為這是可期待的。
深圳大學與騰訊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頂尖生源不僅要有大樓,還要有大師”
澎湃新聞:今年深大人工智能學院首次招生規模為110-130人。招生選拔將側重哪些核心能力?
李堅強: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今年將首次通過高考統一招生,重點選拔基礎扎實、學科素養突出的理工類學生。學院對生源質量有明確要求:考生需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數學功底,這是人工智能領域學習的核心基礎。同時,為適應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我們特別關注學生的英語能力,優秀的外語水平將為其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研讀前沿英文文獻提供重要支撐。建議想報考相關專業的考生在高中階段優先選擇物理等理科科目。由于各省高考政策存在差異,具體科目要求以招生辦公布的最終目錄為準,但整體傾向理科綜合能力突出的學生。
在培養模式上,學院與騰訊、華為、中興、優必選、商湯科技、云天勵飛等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建立了深度戰略合作。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學生在校夯實理論基礎后,可進入企業實習。這種產學研融合模式旨在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確保人才培養與行業前沿需求精準對接。
澎湃新聞:人工智能學院為什么強調本碩博一體化培養?
李堅強:我們人工智能學院今年設置兩大類招生目錄,其中IEEE榮譽班(人工智能方向)強調“產科教融合”,深大校長毛軍發院士擔任該班的榮譽班主任,我們的初衷是通過導師制將學生培養為頂尖人才。在人才培養機制上,學院依托全校最高的30%推免率優勢,通過本碩博貫通式培養模式,系統規劃學生學術路徑——本科生完成基礎學習后,可經推免機制直接銜接碩士階段,并優先進入博士深造通道,目標是實現整體深造率達到80%,培養人工智能領域高層次創新人才。
澎湃新聞:這是否意味著報考人工智能學院的目標主要是沖著博士畢業的?
李堅強:不一定是,我們更加傾向于培養科研型人才和產業復合型人才,學生并非一定要博士畢業,中間階段會設計雙向選擇機制: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個人發展,可以選擇讀不讀博士,決定學術深造還是直接就業。所以,我們設定的是80%的深造率目標。
澎湃新聞:深大人工智能學院打算如何吸引頂尖生源?
李堅強:我認為要吸引頂尖生源,大學不僅要有大樓,還要有大師,優質師資力量是核心優勢。我們毛校長每學期親自開設班會課并擔任班主任,我也深度參與一線指導工作,確保每位學生從入學起即配備導師。導師團隊通過每月定期組織的師生交流活動,系統性跟蹤解決學生在學業規劃、科研實踐及生活發展中的問題。基于“精英化培養”的核心理念,學院制定了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所有學生均納入本碩博貫通培養通道,并有機會赴海外高校交流學習。
就業是否有“保障”?
澎湃新聞:學生和家長比較關心的一點是:就業是否有“保障”?
李堅強:在深圳,人工智能領域的學生不用擔心就業問題。我們位于深圳科技園周邊,這里有超過200家上市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也超過2萬家,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供不應求。幾乎每天都有企業想找我們合作,我能感受到科技企業的危機感非常強烈,在任何新技術出來的時候,他們都很想結合。現在人工智能火熱,企業需要人才支撐,這是培養人才很好的時機。
澎湃新聞:深大人工智能學院已與多家企業與機構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按照初步構想,學生畢業后是否會定向到合作企業就業?企業是否會承諾提供就業崗位?
李堅強: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一部分選擇深造,還有一部分選擇到優質企業。學院實行的產教融合,絕不是等到最后一個環節——學生就業的時候才跟企業合作。從前期的課程開發到中期實習到最后就業,各個環節都有深度合作。例如我們和騰訊合作開發人工智能通識課程,跟多家企業共建實習基地,學生可以到騰訊、華為、云天勵飛等企業實習。有的合作企業會提供就業崗位,但學生是否會去要看學生自己的選擇,這是雙向選擇的。我們的培養不是“訂單式”定向的,學生有選擇的自由度。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和企業互相增加了解,雙方都發揮自身優勢,學生對企業更有感情,企業也縮短培養人的過程,這樣后續雙向選擇才水到渠成。
澎湃新聞:校企聯合培養涉及一個問題,即企業會不會擔心把核心技術分享出去,培養出來的人才最后如果不到自己的公司就業,或者被競爭對手挖走,就會導致投入與收益不對等?
李堅強:人工智能技術的開放性與協同創新特征決定了其發展需要持續的技術交流與產學研深度融合。這并非固守一方天地就可以,而是需要大家不斷推進發展。當前,深圳大學依托20余位院士,以及各類國家級人才和引進的優秀才俊們,在基礎理論探索與技術創新層面形成顯著優勢;而企業端則憑借豐富的應用場景與數據資源,與高校形成互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的戰略定位。
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保持清醒
澎湃新聞:人工智能被視為開啟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高校在這次革命中的角色是什么?
李堅強: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當下,高校承擔著雙重戰略使命:其一是人才培養,面向產業需求輸送具備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其二是聚焦基礎理論創新,以新技術驅動產業升級。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很大,難以開展基礎研究,需要高校、研究機構推動技術革新。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探索人工智能如何將基礎理論方法與各個行業相結合,實現“AI+X”與“X+AI”的融合路徑。
澎湃新聞:有觀點認為目前AI概念被濫用,要警惕人工智能的過度炒作。您怎么看?
李堅強:實際上是非業界人士在炒作,業內人士都很清醒。我認為,當前人工智能發展正處于第三波浪潮。浪潮有高有低,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波峰,又會回到波谷,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大家對人工智能這波浪潮的期望值很高,認為肯定能有所作為。不過,人工智能目前的方法理論并非萬能,并非我們想象的那樣強大。特別是在大模型浪潮中,雖然是生成式的,但是并沒有達到強人工智能那樣有更多自主意識,現在并不能真正產生新知識,更多還是經驗的梳理。我認為,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我們要保持清醒——如何讓人工智能更加智能化,更好地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服務,推動新技術往前走,堅持正確的方向。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8-4057-0.html對話深大人工智能學院負責人李堅強:產學研生態比“造天才”更重要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中國科大獲批新增設2個本科專業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