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姜申濤 報道
4月12日至13日,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大學曾子研究所、曾智明“曾子學術基金”、曾子研究院、中國哲學史學會曾子研究會、《曾子學刊》編輯部、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的“《曾子學刊》人文高端論壇(2025):陽明學的傳承與創新”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與曾子研究所致力于將“《曾子學刊》人文高端論壇”打造成系列性青年學者論壇,為有志于儒學乃至中國哲學研究的青年學者提供交流請益的高端學術平臺。作為系列論壇的首屆,本屆論壇圍繞陽明學的本體論重構、工夫論實踐、學派歷史演變及傳統陽明學的現代哲學重構等核心議題,展開三個分論壇的專題討論并宣講論文27篇。
開幕式上,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黨委書記、執行院長王加華表示,儒學院堅持漢宋并重、文獻與思想并重、經學史與哲學史并重、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并重、考據與義理并重、史與論并重、沉潛與高明并重、埋頭做大學問與形成大影響并重、歷史與現實并重、基礎研究與開發應用并重、尊重個人興趣與鼓勵團隊合作并重、國學與西學并重的平衡發展思路,堅持高起點、高水平的學術標準,從學術項目、學術活動、學術出版等方面推動以儒學為重點的中國傳統學術研究的綜合、全面、深入開展,希望通過組織召開系列專題研討會及大型學術論壇,扎實努力地向學術界發出“儒院聲音”、“山大聲音”。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子研究所所長曾振宇作為主辦方表示,陽明學不僅是宋明理學研究的“重難點”,更是中國哲學回應現代性問題的關鍵思想資源。“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念需通過跨學科對話實現創造性轉化,尤其應關注其與現象學、心理學、生態哲學等領域的互動,重點探討心學如何參與構建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現代倫理秩序。開幕式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陳晨捷主持。
在分論壇一本體與工夫——心學理論的哲學重構,聚焦陽明心學的本體論與工夫論,由山東大學儒學院博士研究生孫勇勇、張凱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黃勇、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李洪衛、山東大學儒學院教授曾振宇等擔任主評人。中山大學副教授段重陽匯報的題目是“‘窮此心之萬殊’:以物為體與心學的歷史意識”,文章指出三代之治標志著超越性的天理在人間(氣化)中的完滿實現,因此成為歷史哲學之開端的原初事件,而人類從原初事件中墮落的形而上學必然性也就成為歷史意識的來源。圣人之心以萬物為體,一方面獲得了對超越之天理的把握,從而有了天理顯現于人間的原初事件;另一方面,萬物一體之心在三代之后發用為不同之事,于是“事”經由“心”得以理解,“心”也藉由“事”而發現自身。南開大學單虹澤匯報的題目是“從‘陽明學’到‘陽明哲學’——陽明心學的現代哲學重構”,表示“陽明學”概念經歷了從特指王陽明本人思想到涵蓋東亞多元詮釋的擴展,其內涵在明清學術史中逐漸泛化,并在近代日本被改造為具有政治實踐性的意識形態,在此基礎上,將傳統“陽明學”建構為現代“陽明哲學”具有必要性。貴州大學鐘純的題目是“王陽明‘以心釋詩’的要義發微——以《詩經》‘鳶飛魚躍’為中心”,指出聚焦于《詩經》之“鳶飛魚躍”能發現陽明“以心釋詩”的獨特方式呈現出“鳶飛魚躍”理氣義、政教義、良知義、功夫義等四種要義。山東大學劉飛飛的“省察入善何以是他律?——讀王陽明著作札記之一”則回歸倫理學核心命題,通過辨析陽明“省察克治”工夫,論證良知“當下具足”“良知見在”包含一個“認知—判斷—情感意向”的基本結構。遵義師范學院曾燚匯報的題目是“‘了無生死’具‘生生之情’——陽明生死哲學對佛老的融通與超越”,指出王陽明的生死哲學發端于出生入死的個人經歷,又探索于佛老的真如自然之道,最終成型于心體意用的儒理。西南交通大學甘沁鑫帶來陽明學的東亞傳播研究,文章《陽明學為何沒能在越南立足?》指出越南士人承認明朝名儒王陽明在文廟中的地位,且推崇王陽明的軍功和詩作,卻唯獨不關注王陽明的心學。華南師范大學田明博士后就“王學講會活動與晚明清初浙東古文風尚的嬗變”進行研討,提出浙東地區的古文風尚從前、后七子所推崇的復古文風,經由明代后期浙東文人胡應麟、余寅等的相繼接續,到陶望齡、周汝登、劉宗周等陽明學者不斷重申文章須原本經術的演變。
分論壇二學流變與思想史糾偏——陽明學的歷史脈絡,聚焦于陽明后學的理論分化及其在明清思想轉型中的角色,由劉飛飛、白義洋主持。山東大學儒學院副教授鄒曉東、蔡杰,中山大學段副教授重陽等學者深度參與評議。南昌大學博士研究生丁一凡匯報的題目是“‘至善無惡者心’——鄒守益心學思想的探賾”,指出鄒守益以“戒懼真體”重構心體論,將四句教首句改為“至善無惡者心”,形成與王畿“四無說”之本體虛寂、錢德洪“四有說”之漸修工夫鼎立的思想范式。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賴小龍匯報的題目是“石經《大學》闡微——以江右王學劉元卿為中心”,指出劉元卿通過詮釋石經《大學》提出了以“誠意”為核心、將“格物”“致知”等問題納入到“誠意”的闡釋結構,最終體現“體用一貫”的圓融特質又更加側重修身工夫的面向。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胡志明就“江右王門論見在良知”展開討論,指出江右王門“以工夫悟本體”的為學進路適切于“良知愈思愈精明”的發展模式與“純一不已”的時間意識,凸顯了見在良知的體知義與警策義。山東大學儒學院博士研究生王聞文討論了理學“夢論”的祛魅之思及其工夫之維,提出理學家在對迷信之夢進行祛魅化的同時,又提出夢中做工夫的主張,使得儒家工夫論具有醒時工夫和睡夢工夫維度,完善了儒家工夫論思想。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陳高林宣讀的題目是“方以智對陽明后學的批評與晚明思想糾偏——以《青原愚者智禪師語錄》為線索”,指出方以智以禪學話語介入心學批判,以“藏悟于學”的工夫論重構“致良知”命題,又以象數易學詮釋爭端四起的各家思想,既延續了糾偏陽明后學思想的時代訴求,又開創了象數易學統攝三教的新范式。山東大學儒學院博士研究生王寧就“存理與養氣:王陽明‘立志’工夫的雙重面向”進行匯報,提到持志與養氣工夫的具體開展為容納善與惡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借助現實中氣的“生生”功能,可以使擴充良知工夫獲得可靠的動力。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王占彬,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高雅婷、唐德晟,中國人民大學阮曉莊博士研究生分別就“黃宗羲對王陽明生態共同體思想的發展”“章太炎對陽明學的再認識與重構——基于1906年至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轉變”“對朱熹、陽明致知思想的揚棄——論王夫之的致知思想”“以心體釋仁與以空、無釋心體——以焦竑對《論語》的詮釋為中心”等展開討論。
在分論壇三跨學科視域下的陽明學新探,聚焦以跨學科融合為特色,涵蓋哲學、文學、歷史、心理學等領域,由段重陽、曾燚主持。黃勇教授、李洪衛教授,以及山東大學儒學院鄒曉東、蔡杰等學者參與評議。四川大學胡臻的“王陽明‘四句教’中的自我觀:基于本體、工夫、境界的‘不一不異’”提出王陽明四句教中的自我觀通過本體、工夫、境界的相互關聯,在 “不一不異” 的辯證邏輯中得以呈現,對深入理解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自我認知與道德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山東大學尹金秀的匯報題目為“明代朱學與王學的發展、碰撞及調和——以舉業講章為中心的考察”,文章提到明中后期陽明心學逐漸滲入科舉考試,隨之出現了大量崇尚王學、標新立異的講章,許多謹守程朱、反對異說的學者重新標榜《大全》及“三氏說”,通過編撰刊刻以程朱為宗的講章來捍衛程朱。東北師范大學孫敏博就朱子、陽明《孟子》“盡心”章詮釋進行比較研究,指出王陽明以“心即理”顛覆理學,將“盡心”等同“致良知”的當下發用,主張“知行合一”的本體實踐,消解主客二分,以“夭壽不貳”激活主體自由,推動儒學轉向生命哲學。此外,來自山東大學儒學院博士研究生孫勇勇、陳萌萌、白義洋、陳勁驍,以及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王嬌分別就“敬論的三重變奏——主敬工夫從朱子、陽明到東廓的重構邏輯與演進脈絡”“‘知善知惡’與‘好善惡惡’先后論——以浙中與江右王門的價值判斷之爭為中心”“‘吾心之歌詠性情’——陽明心學視域下《詩經》經典性質的重新定位”“為己、克己與成己——論陽明對莊子思想之開顯”“良知如何呈現?基于陽明學視域中的超越與現實問題”等議題進行匯報。
13日,論壇閉幕式由陳晨捷副教授主持。李洪衛教授、單虹澤分別發言。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河北省社科院等30余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40余位專研陽明學的專家及青年學者參加論壇。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8-3901-0.html《曾子學刊》人文高端論壇(2025)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