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沈陽農業大學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立足“一核、兩力、三全、五育”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全面凝聚建設“全國一流、東北特色、沈農品質”高水平大學的思想偉力,著力培養既擁有“頂天”實力又具有“立地”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以“微”見“著”譜寫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
一、以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為核心,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入行
關鍵少數作表率。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學校黨委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中心組學習的首要政治任務,堅持先學一步、深學一層、多學一些,注重用新時代偉大變革的生動實踐闡述黨的創新理論,學校黨委書記帶頭領學、帶頭研討交流,帶領27個二級黨委、黨總支、直屬黨支部,206個基層黨支部形成“縱向到邊、橫向到底;一級抓一級,層層抓學習”的責任體系,使理論學習真正成為“硬杠杠”。
學習形式有創新。在學習形式上,學校黨委堅持把握重點、緊扣要點、突出亮點,探索形成了理論學習中心組“三學三化”學習模式,即:緊跟形勢及時學、集中研討專題學、聯系實際深入學;確保學習內容“多元化”、交流研討“常態化”、標準規范“精細化”。貫通融合“線上+線下”“集中+擴大”“理論+實踐”學習模式,結合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職能工作,把學習成果轉化為“辦實事”“解難題”“促發展”的務實之舉。打造“理響沈農——黨組織書記領學新理論”系列專題欄目,深入宣傳闡釋黨的創新理論,讓理論之聲響徹沈農校園。
二、聚焦“內生力”和“向心力”,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激發思政課程“內生力”。黨委書記、校長帶頭講思政課、帶頭聽思政課、帶頭聯系思政課教師、帶頭參加思政課集體備課會,打造“天柱山思政下午茶——書記校長與學生面對面”思政品牌,實現“黨委全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最強賦能。深入發掘和提煉思政課所蘊含的思想政治要素和“育德、育能、育責”功能,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有機融合到思政課當中,創新講授“行走的思政課”“場館里的思政課”“田間地頭的思政課”,讓思政小課堂對接紅色大講堂、鄉村振興大課堂、“三農”大舞臺。在全省建立18個思政課實踐基地,構建以赤誠紅色為核心的愛黨愛國教育和以國槐綠色為代表的知農愛農教育相融合的“紅+綠”雙色主題思政課教學模式,確保思政課“田”味更“農”。
凝聚課程思政“向心力”。成立由黨委書記和校長任組長的課程思政建設領導小組,構建具有高等農業院校特色的“思政引領+課程驅動+實踐賦能”育人格局。出臺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若干意見和行動指南,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十個一”工程,把偉大建黨精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紅色校史等內容嵌入教育教學,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共進。連續10年編寫“教書育人案例”,每10個學時課程融入1個教書育人案例,以農業等領域的生動實踐和鮮活案例,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追求充分融入到農業強國建設進程中。
三、堅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三全育人”畫好立德樹人“同心圓”
強化“全員育人”使命意識。聚焦專業教師隊伍、思政工作隊伍和管理服務隊伍,系統梳理各崗位育人要素,不斷整合全員育人工作力量。嚴格師德師風建設,設立師德師風建設月、開展優秀教師風采展示活動,構建覆蓋多類型、多維度成果認定方式的綜合評價體系,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職業發展全周期。強化輔導員“選、育、用、管”全鏈條管理,加強輔導員工作室建設,提升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水平。推進理想信念教育,按季度對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和師德師風建設相關學習作出具體安排,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進每一名教職員工的工作目標和價值標尺。
構建“全過程育人”體制機制。準確把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時間節點和事件節點,確保教育教學與立德樹人有機融合,把思想政治工程貫穿于學生入學、就學、畢業、就業等生涯發展的各環節、全過程。堅持節點教育與日常管理相結合、歷史傳承與現實創新相結合、農學人文與職業發展相結合、全面覆蓋與分類指導相結合,從道德、文化、才智、技能4個層面,將育人工作有效融入大學生“入校—在校—離校”全周期。
形成“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依托高等農業院校資源優勢,在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資助育人、網絡育人、組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擦亮“農”的原色、突出“農”的本色、淬煉“農”的成色。構建“特色產業發展技術需求+創新研究平臺+服務推廣團隊+核心示范基地+科技推廣普及”產學研協同育人新模式,確保“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既有“書香氣”又有“泥土氣”,全方位推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并逐步形成相互貫通、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育人格局。
四、構建“五位一體”文化育人體系,夯實思想政治工作之“基”
以忠誠奉獻“三農情”紅色文化育人體系厚植知農愛農情懷。依托校史館,深入推進校史文化精髓展示與傳播,注重把“靜態史料”轉化成“動態史料”,把“紙檔案”演變成“活信息”,把“資料庫”打造成“思想庫”,歷史沿革、基業常青、芬芳滿園3個主體展廳使校史館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資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推出“史海鉤沉”欄目,陸續登載建校初期沈農人的“紅色故事”,學校的創立者與奠基人、農業科學家、革命家、教育家張克威,著名的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森林學家鄧叔群,全國第一位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提出“北種南育”的學者徐天錫,中國農學界第一位女教授曹誠英……先賢名師們懷揣愛黨愛國之心,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的故事以及在學校創建和發展過程當中積淀出來的“北遷精神”和“沈農品質”讓全校師生為之動容。
以立德修身“金種子”誠信文化育人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以誠信班級建設為載體、以誠信教育教學為核心、以誠信素養養成為主線、以誠信保障體系為依托的誠信教育“金種子”立德修身育人模式。堅持學校推動、學院聯動、學生行動“三級聯動”,注重“縱向貫穿+橫向疊加”,實施學風建設及誠信教育行動計劃,打造“誠信微課堂”,設立“誠信超市”“誠信驛站”,形成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自律與他律相呼應的誠信教育模式。建立集“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獎懲督促、家校反饋”于一體的全過程考評機制,以制度約束引導學生養成“知信、重信、守信”的行為習慣。
以強農興農“試驗田”耕讀文化育人體系打造“鑄魂育人”新場域。實施耕讀文化涵養工程,將耕讀文明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融入生態美育和勞動實踐中,在春耕和收獲時節,分批次組織學生到學校駐村“第一書記”所在鄉村,在田間地頭上“鄉土情懷”實習實踐課。開設農業發展史、大國“三農”與鄉村振興、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等耕讀教育特色課程,將傳統農耕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講好“農味”十足的“專業課”。推進農耕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依托《新農業》雜志,在遼寧省布局建設專家科普基地,廣泛開展農耕文化科普活動,使農耕文化的濡養作用從課堂延伸至家庭和社會,讓學生浸潤其中。
以鄉村振興“四大員”實踐文化育人體系拓展時代新人培養路徑。圍繞“解民生、治學問、育英才”,堅持“知、情、意、行”相統一,深入實施專業實踐平臺與“知農愛農”教育融合計劃,以“大學生+鄉村振興”為載體,打造集啟智潤心與知行合一于一體的社會實踐品牌。利用“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平臺,對接農民合作社等生產經營主體,以學校學科專業為支撐,引導學生在陪伴、助力、引領農民生產實踐中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素養。在遼寧省建設4個鄉村振興綜合示范縣、105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全力實施科技供給計劃和鄉村振興服務計劃,每學期組織近萬名學生走進鄉村一線,這些學生已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四大員”,即:理論宣講員、信息采集員、科技輔導員、專業研究員。
以潤物無聲“同心圓”環境文化育人體系營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濃厚氛圍。秉承“環境育人”理念,用山、水、林、田、湖、草、果、花8種生態元素打造出多個特色精品人文景觀,形成了“桃李芬芳、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生態環境。從8000株名貴的紫杉到排排高大的梧桐樹,從千米披金的銀杏大道到層林盡染的紅楓林,校園綠化覆蓋率達65%以上。入選沈陽市第四批歷史建筑名錄的1952年建成的綜合樓、1955年建成的土壤樓、1956年建成的植保樓,在生動講述“沈農故事”的同時集中展現了學校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印刻張克威老院長崢嶸一生的“克威園”,賡續復旦師生“北遷精神”的“復旦園”,演繹本草文化的“神農園”,等等,構筑起一道道環境文化的靚麗風景線。
作者:沈陽農業大學信東旭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8-3849-0.html沈陽農業大學:立足“一核、兩力、三全、五育” 培育知農愛農強農興農時代新人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錫城集眾智,載譽啟新程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