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短視頻平臺涌現大量心理疾病“自診”內容。圖/IC photo
“8種跡象表明你已陷入工作性抑郁”“中10種以上,你可能是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據《工人日報》報道,一段時間,短視頻平臺涌現大量心理疾病“自診”內容,涉及ADHD、焦慮癥、抑郁癥等多種心理問題,這類視頻以“自測”形式吸引用戶參與,宣稱能幫助用戶判斷心理狀態。
專家指出,此類視頻的火熱體現出大眾對心理學領域的關注,但部分不專業的“自診”視頻可能暗含過度診斷、誘導消費的風險。
短視頻創作與傳播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早已不是什么新問題。“焦慮癥的八大表現”“工作性抑郁的十種跡象”等標題頻繁出現在屏幕上,看似科普的內容實則暗藏玄機。這類短視頻以碎片化的知識點吸引用戶對號入座,用簡單化的標準誘導自我診斷,最終將流量轉化為一場關于心理健康的生意。
這種“自診”短視頻的流行,折射出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升溫。快節奏生活與高壓環境讓越來越多人開始正視情緒困擾。但真正的心理疾病診斷,需要專業醫生通過面談、量表和行為觀察進行多維度評估,絕非簡單做幾道判斷題就能下結論。如果輕信這類短視頻,人的壓力和焦慮會在無形中被放大,本來沒有心理疾病的人也可能測出“心病”。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量背后的商業邏輯。部分博主以“心理導師”自居,先用免費自測視頻吸引用戶,再順勢推銷數百元的“治愈課程”。這種將心理問題包裝成知識付費產品的行為,本質是對脆弱心理的消費,甚至可以說是收割“智商稅”。
心理自診短視頻亂象頻出,根源在于供需兩端的雙重失衡。現代人心理壓力加劇,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激增;而線下心理咨詢成本高、資源少,行業準入門檻模糊,導致專業服務供給嚴重不足。這種矛盾為短視頻平臺上的“偽科普”提供了生存空間。平臺算法的推波助瀾,讓這類內容不斷強化用戶的自我懷疑,形成“越刷越焦慮,越焦慮越刷”的惡性循環。
要打破這一困局,僅靠用戶提高警惕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建立權威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從源頭規范從業者資質、強化行業監管,到推動專業機構進駐短視頻平臺輸出科學內容,讓優質醫療資源突破地域與成本的桎梏。
與此同時,社會亦需重塑對心理疾病的認知——它既非算法喂養的“熱門話題”,更不是用戶畫像中的一串數據標簽。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剝離網絡制造的焦慮濾鏡,讓公眾看清短暫的情緒波動與臨床診斷之間的鴻溝,從而放下手機走向心理診室。
總之,短視頻本可作為科普橋梁,而不應淪為靠忽悠牟利的工具。唯有讓專業回歸專業,讓商業守住邊界,才能避免“自診”變成“自傷”,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走出迷霧,獲得科學、溫暖的支持。
撰稿 / 陳廣江(媒體人)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劉越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6-2358-0.html短視頻“自診”心理疾病: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 |新京報快評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