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京劇《土地長歌》是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創排的首部鄉村題材大戲,該劇將故事背景設定在東北黑土地上的牛家村,講述了農民牛喜田堅守黑土地、帶領村民依靠科學種植致富的動人故事。通過主人公面對困境越戰越勇的精神,生動展現了中國農民對土地的深沉眷戀和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
該劇以京腔京韻回應“誰來種地”的時代命題,唱響黑土地保護之歌,對農業轉型發展進行了辯證思考。劇中塑造了牛喜田、柳臘梅、牛立秋、柳長發等性格鮮明的當代新農民群像,通過“護苗抗災”“拒征守田”等戲劇沖突,體現了農民與土地之間血脈相連的情感紐帶。作為堅守傳統耕作的“莊稼王”,牛喜田在城市化浪潮中直面農村勞動力流失、土地撂荒等現實挑戰,秉持“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糧”的信念,在兒女助力下帶領鄉親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路。柳臘梅性格潑辣直爽,年輕時因理念分歧與牛喜田分離,多年后返鄉與牛喜田重逢,二人在充滿東北生活氣息的拌嘴互動中逐漸心靈相契。新生代牛立秋從最初不理解父親到主動返鄉創業,運用新技術推動規模種植,成為銜接傳統農耕與現代經營的新生力量。這些藝術形象真實映照出當代農民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生存境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劇并未將“守土”與“離鄉”簡單對立,而是通過代際觀念碰撞――“耕地是命根子”的傳統農耕倫理與技術賦能產業升級之間的辯證關系,展現時代發展中的認知嬗變。
劇中匯集了多個京劇流派的藝術家,他們展現出深厚的“唱念”功底,唱腔、表演異彩紛呈。牛喜田的扮演者倪茂才,嗓音高亢有力,充分體現了“高派”唱腔高亢透亮、委婉動聽的藝術特色。他并未拘泥于老生行當的既定表演范式,而是將武生的矯健身段融入角色塑造。例如“抗災護苗”一場中對“蹉步”“跪步”的運用,既保留了傳統程式“以形寫神”的美學精髓,又以肢體語言外化了老農面對天災的倉皇與決絕。他在念白中大膽融入東北方言的韻律,如“這地是咱的命根子”一句,通過喉音震顫與氣息頓挫,將京劇韻白的音樂性與生活化表達有效融合。柳臘梅的扮演者王艷師從劉秀榮,藝兼“梅”“尚”多個流派,為當下京劇青衣、花衫行當的翹楚。柳長發的扮演者魏積軍也是當今裘派藝術的優秀傳人之一。在音樂語匯上,作曲家在保持皮黃腔主體框架的同時,引入東北二人轉的“靠山調”與現代農業機械的轟鳴采樣。如在“春耕協奏”場景中,京胡的滑音模擬播種機的節奏,定音鼓擊打出拖拉機的震顫,傳統“鑼鼓經”化為工業時代的勞動號子,這種創新拓寬了京劇音樂的敘事維度。
作為主旋律舞臺藝術作品,該劇在劇本創作層面仍存在提升空間。首先在矛盾沖突處理上,對青年角色成長中的迷茫與掙扎刻畫稍顯薄弱。面對土地減產、征地誘惑等現實困境,年輕一代從離鄉務工到回歸土地的轉變,僅靠老一輩的勸導說教推動,缺乏對土地流轉中權責博弈等深層問題的深入探討,影響戲劇說服力。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牛喜田作為德高望重的“莊稼王”,其形象有些理想化。若能增添更令人信服的個性化特色與農民生存智慧等特點,人物會更加立體生動。次要角色如柳長發等,其行為動機與性格特征也有待更充分展現,以增強觀眾的情感共鳴。
廣袤農村的火熱實踐鮮活生動,《土地長歌》這類戲曲現代戲創作更需要堅守“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創作準則。當涉及鄉村振興、糧食安全、農業轉型等宏大敘事時,唯有將時代命題轉化為黑土地上真實可感的人間煙火,讓戲劇沖突扎根現實生活的豐厚土壤,方能使舞臺上的“美”與“善”真正抵達觀眾心靈。當下戲曲現代戲的突破,既需堅守“以表演為中心”的本體特征,更要在現實主義深度上超越模式化表達――唯有如此,土地的故事才能真正在觀眾心田播種生根。
(作者:毛忠,系梅蘭芳紀念館副研究員)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6-1970-0.html《土地長歌》:以京腔京韻唱響黑土地保護之歌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凸顯審美內涵不能僅靠炫技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