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文汐,實習生潘希靈 武漢報道 4月30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湖北省政府新聞辦“牢記囑托 建成支點——‘七大戰略’行動方案”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七場)獲悉,湖北省近日印發《關于實施區域聯動戰略 整體提升支點區域協同力的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
湖北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毛明天表示,湖北“一主兩副”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漢襄宜“金三角”協同發展態勢初步形成,武漢、襄陽、宜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技創新協同、產業協作發展更加緊密,鄂湘贛“中三角”以及省際毗鄰地區融合發展更加密切,縣域城鄉加快融合發展。
據了解,2024年,武漢市經濟總量達到2.11萬億元,位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位,宜昌市、襄陽市經濟總量雙雙突破6000億元,分別位居中部非省會城市第1位、第2位,仙桃、大冶等8個縣市連續三年入圍“全國百強縣”,“十四五”以來全省縣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了3.44個百分點。
《行動方案》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2條措施,圍繞強化漢襄宜三個中心、聚焦漢襄宜“金三角”、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四個方面著力構建省會帶動、漢襄宜協同、多點支撐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聚焦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行動方案》指出,支持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推動武漢都市圈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支持襄陽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襄十隨神城市群發展;支持宜昌打造聯結長江中上游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宜荊荊恩城市群發展。
針對漢襄宜“金三角”,《行動方案》提出要從推動流域共治、強化科創共興、推進民生共享三個方面協同共進,打造以長江黃金水道為核心的綠色高效集疏運體系,加快建設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夯實智慧增長的基礎支撐,打造漢襄宜半小時低空經濟圈、1小時高鐵圈、3小時高速圈,推進高頻服務事項“一網通辦、跨市通辦”,打造包容增長的示范樣板。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宜昌將堅持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三線并進’,深度對接全省‘51020’現代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共鏈、交通互聯、生態共治、民生共享,協同襄十隨神城市群發展,承接武漢都市圈輻射,助力提升支點的輻射力、帶動力和影響力。”宜昌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徐偉營在會上表示。
襄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孟艷清表示,襄陽將重點從提升副中心城市能級、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區、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新時代“七省通衢”、守護“山水城洲”和諧共生的生態本底五個方面發力,充分發揮好襄陽引領漢江流域、輻射南襄盆地、聯動鄂西北高質量發展的作用,為湖北加快建成支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為推動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行動方案》圍繞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構建統籌縣鄉村三級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體系三個方面展開,指出要培育100個左右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縣域義務教育水平達到所在市州平均水平,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對于《行動方案》的發展目標,湖北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表示,將錨定建設農業強省、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的總目標,著力建設國家優質農產品生產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先導區、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樣板區,在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中奮發有為,助力整體提升支點的區域協同力,為建成支點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
圍繞如何服務和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行動方案》指出,要加強鄂湘贛“中三角”聯動發展,加強中部六省協同融通,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聯動發展,加強與國家其他區域戰略對接,深度對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和成渝,進一步密切沿長江省市合作。
“武漢將深入貫徹落實全省‘新春第一會’精神,著力從做強市域融合、引領圈域發展、促進區域共贏三個方面出發,大力實施區域協同發展行動,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努力在支點建設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武漢市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如此表示。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1-46278-0.html湖北支點戰略行動 | 湖北區域聯動新引擎:打造漢襄宜“金三角”,加強鄂湘贛“中三角”聯動發展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