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要讓AI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一、雷軍與小米的AI十年征程
剛剛結束的民營企業座談會,雷軍向媒體重申了小米將AI技術落地到各個終端產品上的決心。話音剛落,當天小米的股價又上漲了。
從造手機到造車,從“米家生態”到“AI全場景”,這個科技狂人到底要掀起什么風暴?
雷軍表示,讓消費者能夠體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才是讓AI技術落地的意義所在。
這次小米不僅志在拓展國內市場,同時放眼全球,希望能夠提高中國產品在全球的影響力。
圖源:央視新聞
自創業以來,小米專注于手機、汽車、智能家居和智能制造等領域,打造出了獨屬于自己的“米家生態”。將AI技術融入“米家生態”,無不彰顯著其熊熊野心。
時間倒回2016年,彼時雷軍就在小米年會上就提出了“All in AIoT”的想法,誰也沒想到,這個看似遙遠的科技概念,竟在十年后演變成一場改變全球產業格局的生死時速。
現在來看,小米的AI戰略并不是一項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要通過技術的深度整合,提升消費者的生活質量。
在過去的十年,小米似乎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的手機與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部門實現了828億元人民幣的收入,同比增長16.8%,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也貢獻了97億元的收入。
圖源:極客公園
這些數字并不只是背景數據,它們代表著小米在智能硬件市場中日漸增長的影響力。
但雷軍顯然不滿足于此。
他再次拋出“AI賦能全場景生態”戰略,意圖將汽車、家居、可穿戴設備列為三大主戰場。
內部消息透露,小米內部已將2025年定為“AI終端元年”,計劃在手機、汽車、家電全線植入自研大模型。
預計今年,小米將在多個終端產品中逐步落地AI技術,以提升用戶體驗。
此后,小米將繼續深化AI技術在全生態設備中的應用,進一步優化AI大模型的性能。
十年規劃,一朝入局。
為了滿足自己在AI領域的野心,小米在人才、算力、大模型方面三管齊下,勢必要拿下自己的一席之地。
2025 年春節前夕,“雷軍千萬年薪挖角 95 后 AI 天才少女羅福莉” 的消息在社交網絡炸了鍋。
作為備受矚目的95后AI科學家,羅福莉曾在DeepSeek擔任重要角色,參與開發DeepSeek-V2模型。
然而,截至目前,小米內部員工系統未顯示羅福莉的相關信息。與此同時,羅福莉在知乎平臺的認證信息已從'北京深度求索員工'改為未顯示。
圖源:知乎截圖
除了求賢如渴,小米還在不斷加大在算力上的投入,企圖為自己贏得一張“入場券”。
去年就有報道稱,小米正在搭建自己的萬卡集群,加大對AI大模型的投入。該計劃自2023年開始,此時小米大模型團隊已擁有6500張GPU資源。
搭建GPU萬卡集群是小米為AI大模型訓練提供強大計算能力的關鍵舉措。
萬卡集群由一萬張及以上的GPU加速卡組成,單是GPU采購成本就高達幾十億元。
目前,包括OpenAI、Meta等國際科技巨頭,以及國內的頭部互聯網大廠都在競相投入萬卡集群的建設。
小米在AI領域的布局不僅局限于硬件,還包括軟件和生態建設。
2024年5月,小米宣布其大語言模型MiLM正式通過大模型備案,并計劃逐步應用于小米汽車、手機、智能家居等產品中。
圖源:Gethub
二、行業震蕩,小米的未來值得關注
當同行還在糾結"萬物互聯"的定義時,小米早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的消費級AIoT生態——5億臺智能設備組成的"數字軍團",每天產生超過PB級的用戶數據。
在小米汽車SU7的智能座艙里,AI系統能通過車主微表情自動調節空調溫度;當你打開米家冰箱,內置攝像頭會識別食材并推薦菜譜。
圖源:小米官網
最令人驚嘆的是小米影像系統的進化史。從最初被人詬病的"拍照手機",到如今小米14 Ultra斬獲DXOMARK AI攝影榜首,AI修圖功能使用率突破70%。
這些成就的背后是雷軍團隊對"算法+硬件"深度融合的執著追求。
雷軍強調,AI技術的發展應“以人為本”,避免形成技術霸權。
AI技術的普惠性和安全性至關重要,應確保技術的發展能夠真正服務于人類,而不是被少數人或企業壟斷。
雷軍還公開盛贊DeepSeek的開源精神,認為這種開放的態度代表了中國AI的未來。
然而,在眾多廠商紛紛選擇接入DeepSeek時,小米卻選擇了一種相對冷靜的態度——沒有急于接入DeepSeek,僅保留對其的贊揚。
這究竟是小米自研的自信,還是自愚?
過去幾年來,華為、OPPO、vivo等品牌紛紛將AI作為核心戰略,小米卻顯得相對緩慢。
雖然小米推出了"小愛同學6.0"等AI應用,但始終未公布完整的AI技術路線圖。
圖源:小米官網
在部分觀察者眼中,這是小米對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篤定;而在另一些質疑聲中,則被視為錯失AI窗口期的風險信號。
人工智能專家吳恩達說過:"AI競賽的本質不是參數量的比拼,而是數據-算法-場景三位一體的生態戰爭。"而這些恰恰是小米一直以來所注重的。
深挖小米公開的專利池可以發現,其在小樣本學習、知識蒸餾等前沿領域已積累超過200項發明專利。
縱觀小米在AI領域的布局,也可以發現其已經形成了一個縱深的技術體系,覆蓋了從終端到云端的精準服務。
雷軍表示,小米將堅定投入AI技術的研發,并將其應用到各個終端產品中。他強調,AI技術的發展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是社會責任,需要在推動技術進步的同時,確保其符合人類的利益和價值觀。
除了小米,近期其他廠商也動作不斷。
蘋果緊急拉攏阿里開發中國特供版Siri;華為余承東連夜開會,Mate70要首發AI視頻生成;谷歌Pixel9提前曝光“AI防抖”黑科技。
圖源:Google
面對國內外的聯合“圍剿”,盡管小米在供應鏈整合與生態布局上處于國內第一梯隊,但AI首戰的表現卻難稱完美。
其AI技術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用戶感知層面的創新不足,核心技術突破未能轉化為市場認知優勢。
這種"技術先進但體驗滯后"的悖論,恰似懸在小米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然而小米面臨的挑戰絕不僅僅于此。
短期來看,GPU萬卡集群的建設既是技術躍遷的跳板,也是資金消耗的深淵。
1-2年的建設周期不僅考驗企業的現金流韌性,在算力基礎設施領域與國際巨頭的技術代差更可能被進一步拉大。
長期來看,當華為憑借鴻蒙系統構建起獨特的生態壁壘,蘋果用iOS生態強化用戶黏性,小米亟需證明其"人車家全場景AI"戰略的獨特價值。
盡管面臨失敗的風險,但小米仍堅持一往無前。從造車到造腦,雷軍到底在復制什么?
知乎百萬瀏覽熱帖下有人發問:“小米All in AI是不是在賭命?”
最高贊回答一針見血:“看看2010年的智能手機革命,雷軍正在用同樣的套路顛覆AI時代。”
當年他帶著“為發燒而生”的口號殺入手機紅海,如今面對AI戰場,雷軍再次亮出殺手锏。
在近日流出的內部講話中,雷軍強調:“AI不是炫技,要讓掃地機讀懂老人方言,讓電動車看透暴雨天路況。”
這讓人想起他當年那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如今,當AI的颶風席卷全球,手握4.5億智能設備、砸出千億布局的雷軍,或許正在醞釀一場比小米汽車更震撼的升空計劃。
本文鏈接:http://www.wbe-yiqi.com/news-1-40954-0.html雷軍的野心徹底暴露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