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彥
好演員擁有“不完美自由”嗎?
拍攝電視劇《烏云之上》時,孫儷有時會閃過念頭:“導演,要不我們吵一架吧。”她想從花菁導演口中聽到更多要求,希望監視器外的眼睛能捕捉到監視器前不完美的細節,那意味著提升空間,意味著距離完美目的地又近了一步。
“完美主義?我可能確實有點。”孫儷說,“但我現在會在許多事中鍛煉自己,告訴自己不要太完美主義。”她拿寫字打比方,如果到第三行寫錯了,沒關系,可以繼續,過程中的心境很重要。“而且,我眼中看到的完美,它不一定是真正的完美。我的眼睛也會有自己的局限性。”
真摯、清晰又辯證,如是對話發生在《烏云之上》的面對面采訪中。孫儷提到自己越來越傾向于當面溝通,在線下、同一個場域體察彼此的氣場、感受,那是一種區別于手機兩端隱藏了表情、緩沖了第一反應的“零粉飾”交流。她偏愛這樣的真誠,所以愿意在真誠中交付真心。她相信,表演或更大范疇內她的工作,不應只是完成任務,而是在與他者的交流中散發生命的能量。
一個多小時,與其說這是女演員的獨白,毋寧看成,她在與同為80后的職場女性對話中,漸漸把一位完美主義者
的自律、自洽、自省,和盤托出。
“千萬別把一個人神化”
采訪那天,上海細雨蒙蒙,濕漉漉的感覺和《烏云之上》的氣質有幾分相似。更準確地說,營造氛圍的,不光是天氣環境,還有演員本人――孫儷身體里屬于刑警韓青的記憶激活了。
她調取兩年多前的片場點滴,“很多臺詞涉及車輛,第一遍得把車牌說全,第二遍開始講代號,‘銀色小面K92’”;她分析韓青因人制宜的訊問方式,說著說著就地起范兒,有節奏地停頓、似笑非笑,“你是嗎”簡單三個字壓迫感撲面而來。記者感慨她記性好,復盤的都是細節。她坦言,表演時摳得細是因為喜歡所以愛琢磨,采訪時講得細,“因為我提前做了準備”。她說:“千萬不要把一個人神化,就像把韓青‘柯南化’一樣,那都是假的。”
不被神化的韓青有軟肋。在孫儷的角色譜系里,這是第二個女警。20多年前,她主演《玉觀音》正式入行,緝毒警安心從清澈純真到破碎流離,人物戲劇的比重大多寄托于情感。到了《烏云之上》,“韓青有強大的業務能力,但在個人成長、個人情感上又有巨大的創傷”,她剛找到了能幫她療愈內心的鐘偉,可他失蹤了、永訣了,她本以為至少還有姐姐的愛,可后者竟是幻象。一個辦案時冷峻機敏但命運“稱得上慘烈”的女警,讓孫儷心疼也心動。
不神化角色,更是對原型群體的尊重。開機前去刑警大隊體驗生活,日常與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人告訴孫儷,看刑偵劇時,他們最不喜歡柯南式的人物。“感覺掐指一算一切盡在掌握,那是神探,不像個人。”孫儷覺得,她需要尋找人物的根基。她在劇本上圈圈劃劃,帶著問題、像案情分析一樣跟刑警讀劇本。
劇中有場戲,韓青想從坐牢許久的犯人嘴里套出線索,投其所好帶著烤雞去探監。老刑警支招,雞得拆骨,以防他自殺。“沒什么神兵天降,專業就是來自時間的沉淀。”孫儷轉身把建議轉達給編劇,成片里,這包拆了骨的烤雞成為撬開“老油條”嘴的關鍵一招。還有類似報車牌、訊問技巧、與搭檔各唱紅白臉等,孫儷的功課做得巨細無遺。她還找來許多紀錄片,揣摩不同情境下刑警的舉手投足、姿態眼神,“可能反映到戲里只是0.01秒,但許多個0.01秒累加,就是一部嚴謹有看頭的好戲”。
此時,她要做的是盡己所能,在個人層面精益求精。比如臺詞,沒有捷徑,“如果我很傲嬌地說自己從來不背劇本,你們可以不信”。事實是,為了抹掉“背”的痕跡,她每天練,對著鏡子讀、照著自己的塊狀記憶模式背,“直到化妝師的耳朵聽出繭子,都能和我對臺詞了”。比如表演,她覺得導演多提點要求會比“一條過”更讓人心安,“導演是演員的第一個觀眾,我特別希望他在鏡頭里看到更多的我的可能性”。
“每個人都是一個劇本”
按流行說法,在大眾矚目的演藝圈,孫儷早早“上桌”。因為《玉觀音》,她的演員路在二十歲出頭就星光閃爍,待《甄